任雪杰等:“共享+”模式下平台生态价值共创策略与激励机制

经过几年的发展,共享经济新业态初具雏形,进入深度融合发展阶段,涌现出“共享+”模式——本质是平台企业主导、利益相关者通过竞合互动和资源整合共创并共享价值。

共享平台在构建和完善自身生态品牌时,通过与相关企业或其他平台合作共同创造生态价值,这一模式被称为”共享+”模式.本文首先考虑平台价值独创情形,分析该情形下的最优策略.接着,本文进一步考虑平台作为主创者和多个共创者之间的微分博弈,并在该情形下决策最优努力水平的Nash均衡.最后,本文考虑平台根据共创者努力水平给予激励的Stackelberg主从博弈.本文在分析平台价值独创策略、价值共创策略和共创激励策略时发现,共创激励策略下平台的价值产量和最优收益均最高,且该策略下平台付出的努力最少;其次为无激励的价值共创策略,而价值独创策略表现最差.创造者的最优收益和价值产量在三种策略下均关于时间单调递增,但增速越来越慢,最后趋于收敛值.参数弹性分析表明,共创者的变现能力和价值产出率正向影响均衡解,而边际成本、价值自然损失率、折扣因子均负面影响均衡解.本文结论解释了抖音、拼多多等平台的补贴机制,印证了价值共创是平台和共创者的双赢策略.

原文引用: 任雪杰,梁艺馨,赵林度.“共享+”模式下平台生态价值共创策略与激励机制[J].管理工程学报,2025,39(2):248-261.

研究缘起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共享经济新业态不仅初具雏形,还进入了深度融合发展阶段,形成“共享+”模式。“共享+”有两层含义,一是“共享平台+非平台企业”,即平台企业在深耕主营业务的同时,不断探索相关服务的创新融合。例如,医疗共享平台企业正在布局“医药商业+医疗终端+医患个体”,由在线预约、在线咨询等基础功能向医药电商、互联网医院、诊疗平台、慢病管理系统等多样化功能持续探索创新。二是“共享平台+共享平台”,即平台之间共同依赖数量庞大的用户、海量算法和先进技术能力开展精准营销。这种聚合模式使用户仅需通过一个平台入口就可以获得多家平台的服务。例如,微信第三方服务嵌入了滴滴出行、美团等;支付宝生活服务接入了哈啰出行、高德打车、饿了么外卖等。

“共享+”模式下,平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现有业务为基点,全面整合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综合服务,提升用户粘性,丰富企业变现手段,最终形成平台生态闭环。“共享+”模式构筑了以平台企业主导、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共同为用户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平台生态系统。在企业层面,平台生态体现了共享经济“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特征,企业的经营目标不再是拥有多少资源,而是在生态圈内能够协调整合多少资源。平台生态打破了传统行业和品类壁垒,促成多行业动态多边合作的商业新模态。

平台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平台生态价值有基本价值和溢出价值两个层次:基本价值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拥有的实体资源、知识、技能等的价值,以及非生物要素(如技术)的价值;溢出价值是指不同角色主体汇集于平台后所涌现和创造出的新价值,是“1+1>2”中超出2 的价值。“共享+”模式的本质是平台企业主导、利益相关者通过竞合互动和资源整合共创并共享价值。以快手或抖音这类短视频平台为例,平台在发展过程中陆续吸纳了内容创作者、品牌商户、各类电商、广告商、普通用户等角色主体,不同角色的价值共创模式在表1列出。这一新型的商业模式隐含着诸多管理科学问题,如价值主创者和多个价值共创者之间如何合作、如何分配价值变现的收益以及主创者如何激励共创者等。

任雪杰等:“共享+”模式下平台生态价值共创策略与激励机制
表1 快手/ 抖音平台生态价值来源及共创模式

理论渊源

本文以共享平台及与其合作的多服务主体为研究对象,研究价值共创和共享的动态决策问题。如图1所示,本文从平台视角先后研究三种价值创造策略:

  • 平台初创期,没有共创者加入,平台独自努力产出价值并变现;
  • 平台发展中期,逐渐有共创者加入,各方主体共同努力产出价值并共享价值增值;
  • 随后,平台为共创者提供补贴以激励其更好地参与共创。
任雪杰等:“共享+”模式下平台生态价值共创策略与激励机制
图1 三种价值创造策略

本文应用微分博弈理论探讨“共享+”模式背景下的价值共创问题。微分博弈理论多用于广告定价决策,将广告投入带来的市场份额扩张刻画为一个随时间演化的微分方程。随着研究深入,线性形式的微分方程也开始应用到数量演化领域,如平台用户规模的增长、二手产品的回收率增加、产品商誉和顾客满意度的提升等。在此基础上,本文用非线性微分方程刻画共创后的价值产出情况。与现有文献不同的是,为拟合价值创造者的努力对价值产量的贡献,本文分别探讨了具有加性和乘性的两类函数簇,并分析了二者的区别以及对结果的影响。

理论贡献

首先,通过现实案例的观察分析发现,现有的研究范式通常是案例研究或实证研究,鲜有文献应用数学建模方法探究平台作为价值主创者与多个共创者共创、共享价值的问题;其次,价值共创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演化过程,常规的静态模型不能刻画这一特性,因此本文借助微分博弈理论,构建了一个时变的价值投入-产出演化方程,进而建立了三种价值创造策略下的数学模型;最后,本文为共享经济背景下跨领域合作、多主体共生共荣的平台生态圈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研究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论肯定了平台管理者、政府、社会等主体共促平台发展的合理性,并为构建良好的平台生态提供了可行性建议。首先,本文论证了平台提供价值共创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即平台只需以最少的努力就可获得最多的价值产量。其次,研究论证了即使没有激励,创作者也有动力加入平台,与平台一起创造价值。该结论揭示了共享平台与多方合作、共同打造平台生态品牌的最根本动力来自可观的收益。因此,理性的平台管理者应该主动承担合作方的部分成本,以小博大,从而获得更多收益。此外,经过分析后发现:共创者的变现能力对平台生态的盈利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因此,研究结论鼓励平台通过宣传、推荐等服务为提升共创者品牌知名度、增加品牌信任度和顾客粘性而努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平台变现能力。

作者简介

任雪杰: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共享平台运营管理、价值共创。
梁艺馨: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服务定价、消费者行为激励。
赵林度: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供应链管理,制造业服务化。

【声明】本文由 林度空间 发布,所涉及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若有侵权或违规信息,请联系我们处理。除非另有说明,可自由分享(转载)本文内容,但必须保持署名、涉及商业用途应获得原作者授权。
网址引用: 林度空间. 任雪杰等:“共享+”模式下平台生态价值共创策略与激励机制. 思谋网. https://www.scmor.com/view/11081.
林度空间的头像林度空间专栏作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