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安全链主体结构。从主体上看,安全链的基本功能由应急管理中心、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危险源企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消防部门、公安部门、交通部门、通讯部门、公共医疗机构、社会志愿者组织共同完成。因此,安全链主体结构完善必须考虑多主体之间的密切联系(如图2所示)。
无论是功能结构,还是主体结构,安全链建设必须强调科学性与安全性,科学性与安全性是安全链的重要特征。
城市安全链概念是在各个领域充分体现安全链优势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如产业内位于上、中、下游的相关企业紧密相联而形成的产业链,由所有创造价值的活动构成的价值链等。产业链的最终目标是降本增效、实现价值增值,其内部环环相扣的运作方式,使得链上的每一个企业相互关联,任何一个企业的突发事件及其安全事故都将影响到链上的其他企业,轻则引起链条的松懈,重则导致链条的瘫痪。安全自始至终都是产业链存在的基本条件和正常运行的环境,一个脱离安全保障的产业链将呈现潜在的危险性。
追求价值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目标(包括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任何体现企业竞争优势的环节都可以成为企业的价值增长点。因此,价值链应该是由企业所有创造价值的活动作为节点而构成的链。产业链促进了链内企业降本增效、实现价值增值,是价值链众多的节点之一;安全链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支持,是产业链顺利运行的基本条件,也创造价值,只是安全链所创造的价值一般为隐性价值,表现为事故的避免、损失的减少,以及生产的可持续运行。因此,安全链应该包括在价值链之内。必须时刻牢记:安全创造价值。产业链、价值链和安全链的关系如图3所示。
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中,产业链、价值链和安全链互为条件,相互制约,三者必须协调一致,才能创建健康、安全、环保,以及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系统。安全链的发展满足了产业链、价值链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国内外重大的灾害事件无不显示出这样一个哲理:产业的生存与发展、价值的生成与增长,都离不开安全的社会环境,安全链为产业链、价值链的生存与发展创建了一个安全的环境。
产业链、价值链的发展是安全链发展的源动力,安全链随着产业链、价值链的发展而发展。创建安全的社会发展环境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只有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产业链与价值链的主体对安全提出迫切需求时,安全链的建设才能得到全方位的大力支持,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
产业链、价值链和安全链必须在经济社会中融为一体,形成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产业的发展、利润的增加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安全环境的创建更不能以无止境的资源浪费为条件,安全投入要讲究效益,在这一方面安全链与产业链具有共性,与价值链具有相容性。因此,经济的、安全的及产业化、价值化是安全链的创建目标(如图4所示)。
产业链的不断扩张,价值、利润的最大化追求,迫切需要消除来自于社会、城市、企业内部的安全隐患,产业链、价值链和安全链必须三链合一、同步发展,才能推动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在城市遇到重特大灾害时,如果灾害治理的措施不当或产生失误,将会由城市灾害链造成灾害的连锁效应,必将影响城市系统的运作机能或使城市系统瘫痪。特别是当具有明显链式反应的灾害发生时,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应以最快的速度预防一连串灾害的发生,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切断链式反应的条件。
为了应对各类灾害事故,构建具有鲁棒性的从城市公共危机发源、发生的监测到事故后的救援与恢复的灾害机制显得至关重要。在城市灾害的发源、发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全过程中,任何一个过程的发展变化,都有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这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过程。由此可见,需要一个链式的全程性的城市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城市安全链网络,对这类危机进行综合治理。城市安全链网络是对城市灾害链网络的覆盖,与城市灾害链具有相同的网络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城市公共危机带来的隐患。城市灾害链和城市安全链具有如图5所示的网络结构。
城市安全链网络是一个一体化的灾害治理体系,按应急管理的过程分类,主要包括监测、预警、救援、恢复四大网络。
(1)监测网络。处于任一监测网络中的应急监测,主要包括日常的城市公共危机监测管理和城市公共危机救援现场的应急监测。日常的城市公共危机监测管理主要负责对城市潜在的公共危机、灾害源进行普查、灾害风险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公共危机的规划方案或者灾害源的应对措施;城市公共危机现场救援,根据发生的事故类型,采用先进的监测设备进行事故现场参数的监测,同时采用科学的事故影响范围模拟技术,进行事故影响范围模拟,便于为应急救援的各个方面(包括警戒治安、疏散范围、安置区域的选择)提供必要的依据,事态监测要贯穿整个应急救援行动的全过程。众所周知,强大的监测网络是应急管理成功的一半,如果缺少监测数据,应急管理就成了无米之炊。
(2)预警网络。危机暴发前的预防管理,就是对城市公共危机进行预警分析,并加以有效预控。尽管城市公共危机的产生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但危机的产生却有一个从“潜伏期”到“暴发期”的变化过程。如果城市能够根据日常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利用各种监测网络,对危机可能发生的环境进行分析和预先判断,对可能面临的危机及时做好预警工作,完全有可能避免危机的发生或使危机造成的损害和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3)救援网络。在灾害发生后,开展实时应急救援是城市应急管理的重要环节,良好高效的城市应急救援体系不仅是城市应急管理水平的具体体现,更是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一旦灾害发生就会在安全链网络中产生一个干扰源,驱动着城市应急救援网络立即响应,启动应急救援活动,包括接警、处警、应急指挥、现场救援、资源调度、人群疏散等。
(4)恢复网络。灾害发生后将会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除了重大的经济损失,人们的心理创伤也难以恢复。因此,科学有效地开展灾后重建、整治、恢复工作意义重大,这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特别是重特大灾害,灾区的损失严重,灾后恢复工作可能要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在灾后恢复过程中,需要总结和学习城市应急管理经验,提高城市应急管理水平。在恢复网络的不同层次上,恢复人员、恢复组织、恢复城市,需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协力机制,使城市和城市群参与到恢复工作中去,以提高整个城市恢复的效率。
城市安全链网络中的监测、预警、救援、恢复四大网络,是为了实现对城市灾害链完全覆盖而设置的,它们并不是独立存在的。预警网络需要监测所提供的数据,作为其预警的基础,预警启动后,救援网络立即与预警部门一起展开应急救援工作,灾情得到控制后,进入恢复阶段,并将此次灾害数据备份,作为学习的题材。整个城市安全链网络进入另一个循环。由此可见,应对灾害的城市安全链网络不仅需要资源协同、信息协同和流程协同,而且城市应急管理主体之间、城际之间、城市群之间的协同同样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赵林度. 2010. 城际应急管理与应急网络[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陈韶娟. 2002. 从“9·11事件”看灾害经济学[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19(11):54-56.
[3]门可佩,高建国. 2008. 重大灾害链及其防御[J]. 地球物理学进展,23(1):270-275.
[4]徐道一. 2007. 自组织网络与灾害链研究[C]. 中国灾害史学术会议,17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