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可持续优化升级

大量种植高附加值的生鲜农产品之后,持续稳定的农产品供应链是贫困地区在后脱贫时代发展的关键。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持续改善,但也出现了诸如产地供应分散不及时、物流成本高、供应链不协调等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对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冲击再次暴露了其脆弱性。本文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对供应链的影响,找出生产、产地物流、干线物流、城市配送四个薄弱环节。在供应链主体、环节、要素、网络和管理五个方面进行优化升级。最后,提出实施农产品供应链扶贫战略、强化供应链关键环节、加快冷链物流设施、打造扶贫公益物流干线等政策建议。

原文引用:张喜才. 新冠肺炎疫情下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及优化升级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 2021(05):99-106.
作者单位: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截至2020 年2 月底,全国贫困县已从832 个减少到52 个。培育产业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第一产业增长具有显著的减贫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更突出的减贫效果( 汪三贵,2018) 。产业帮扶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产业重复、附加值不高、可持续性不足仍然是产业扶贫面临的根本问题( 汪三贵等,2015; 胡伟斌等,2019; 白描等,2020) 。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产业扶贫的减贫根本性作用愈加凸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也对产业扶贫提出了新的要求( 吕开宇等,2020) 。贫困地区大量种植高附加值生鲜农产品之后,能否卖得出去,卖得远,卖得久,卖出好价钱成为扶贫效果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也是后扶贫时代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脱贫任务的关键是如何将其与现代社会需求联结起来,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 叶敬忠等,2019) 。贫困农户家庭本就经济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较差,产品滞销造成其生产成本无力回收,一些脱贫群众不得不重返贫困( 茹玉等,2019) 。农产品销售和消费扶贫不能仅靠同情式购买,也不能仅靠官员、网红等直播带货,这不具备可持续性。应立足脱贫攻坚成果长久巩固和城乡融合发展,把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不断推进,提升为城乡供需有效对接的稳定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起始于产地预冷、包装、仓储、运输、配送、零售等诸多环节,形成一个产业链结构( 张喜才,2019) 。农产品供应链受到供求结构、市场势力、技术变化等因素影响,已经由相对独立的经济阶段发展成为靠整个供应链相互紧密协调的阶段( Michael Boehlje,1999) 。近年来,导致农产品供应链变化的新因素还有环保、气候变化、生物和IT 技术、政府行为和社会因素等,农产品供应链进入合作的新阶段( ChrisStirling, 2013) 。贫困地区农户纳入农产品供应链有利于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以及统筹城乡发展。但需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培育供应链组织体系( 许翔宇,2012) 。面临着贫困户自有资源少、生产力低、产业基础薄弱、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缺乏统一质量标准、品牌与文化意识淡薄、销售难度大等难题( 高松,2017; 颜强,2018; 王鹤霏,2018) 。目前,贫困地区农产品具有天然、无污染、特色化等品质优势,在全社会扶贫背景下自带宣传广告效应。但是,贫困地区地处偏远,物流网络不健全,农产品供应链环节多,主体复杂,稳定性差,还面临着一些难题。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造成了农产品供应链的短期中断,尤其是贫困地区出现了农产品滞销、积压、变质现象,暴露出鲜活农产品供应链的脆弱性,信息流和物流的稳定性还比较差。与此同时,疫情使得人们对健康安全功能性农产品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也涌现出了网上超市、直播带货等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加试题”。作为突发公共健康危机,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和农业发展的影响已经显现,造成了农产品供应链受阻( 司伟等,2020) 。供应链中农资供应、种植养殖环节、物流环节、销售环节等都受到影响( 叶兴庆等,2020) 。新冠肺炎疫情对农村产业经营、创业就业等冲击较大,特别对贫困地区,使部分脱贫不稳定户面临返贫风险、边缘易致贫户增加致贫风险,增加了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难度,对2020 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形成严峻挑战( 程国强等, 2020) 。可持续供应链不仅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战略工具,也是实现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的重要保障。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农产品流通面临新挑战,也是供应链转型升级的新契机,对具有后发优势的贫困地区尤其如此。需要找准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进行优化升级,构建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稳定安全可持续的农产品供应链。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二、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分析

产业扶贫中的产品和服务以及衍生的供应链体系是建立扶贫长效机制的载体。目前农产品销售强调来自贫困地区、贫困户。长期而言,更多地转向产品和服务本身的品质和它们内在的价值是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过渡的要求,只有这样,才真正由“输血”变成“造血”。农产品供应链是一个包含了生产、储存、运输、批发、配送和零售的系统性网络结构。每一个环节是否通畅,决定着农产品产销能否实现有效对接。贫困地区范围广,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农产品供应链从产地到销地的供应链环节更复杂,主体更多,运输半径更大。相应而言,整个供应链就更脆弱,抵御突发事件和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就更欠缺。从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的聚集性疫情到新发地批发市场的聚集性疫情,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发生,快速蔓延。虽然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当前境外疫情仍在蔓延,国内一些地区先后发生聚集性疫情,常态化疫情防控任务仍然艰巨繁重。新冠肺炎疫情是脱贫攻坚的“一道加试题”,更是脱贫攻坚的“试金石”,是对前期脱贫攻坚成效查漏补缺的最佳时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对于电商扶贫、消费扶贫等依靠短期内广告宣传和政策作用较大的扶贫方式更是如此,要抓住供求背后的供应链条,加快补齐贫困地区“三农”领域突出短板( 见图1) 。

新冠肺炎疫情下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可持续优化升级
图1 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

1. 生产环节。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由于道路阻断等原因造成农业生产资料下乡难、入户难,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特别是对畜牧养殖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另一方面,鲜活农产品卖不出去,运不出来,一些地区出现了滞销现象。疫情常态化防控以来,作为供应链的源头,贫困地区的持续采购都面临着更大的交易成本。一是由于华南海鲜市场、新发地批发市场等发生聚集性疫情,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防控会更加严格,批发商、经纪人等订单模式和现场采购都会减少,进而影响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二是农户生产规模小、缺乏标准化,但疫情之下,检验检疫会更加严格,贫困地区产品进入城市的流程更复杂,成本随之上升。三是随着脱贫攻坚战略推进,贫困地区果蔬产量会不断增加,销售难度也会持续增加。在疫情背景下,直播带货等新模式出现,对生产端的产品文化和品牌诉求更高,以一开始尝尝鲜的态度购买的欲望难以持续,购买量会下降。而且更容易产生跟风种植和盲目生产。

2. 产地物流环节。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下,产地物流的农产品冷藏保鲜储存集散能力重要性凸显。目前,产品分级、储藏保鲜、物流运输、创意设计等较为落后,这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制约着疫情下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持续发展。由于一些地区特别是中高风险地区临时交通管制造成的道路阻隔,会对农产品销售的通道造成短期影响。此时,产地的冷藏保鲜库就可以发挥“蓄水池”作用,延长销售时间,最大程度地减少滞销造成的腐烂、变质等问题。疫情之下,电商扶贫、直播带货等迅速增长,带来的问题是对产品规模和物流弹性的高要求。短期内,销量迅速增长,这跟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性产生了矛盾,产地冷库恰恰可以发挥集货、短期内迅速出货的作用。经过产地预冷加工,农产品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销售半径和销售时长。

3. 干线物流运输。从贫困地区到城市的干线物流距离远,跨区域运输较多。疫情初期受到防控政策的影响,全国多处高速被封,国道、省道通行困难以及封村封路、隔离断流、甚至一地一政策,手续繁琐等,造成不少干线车辆不让出、不让进、不让上、不让下,导致农产品供应链运营网络区域性受阻。疫情常态化防控机制下,中高风险地区的通行政策会频繁影响干线物流,运输路线可能会频繁调整。由于缺乏动态的路线优化措施,农产品运输费用增加,空载率会更高。另外,农产品运输中频繁的停车检查,导致途中损坏、损耗也会增加。

4. 农产品终端配送环节。城市是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的主要对象,贫困地区农产品到了供应链终端则汇入来自全国各地的生鲜农产品大军。在经历了漫长供应链的颠簸之后,竞争优势已经很不明显了。城市是常态化疫情防控较为严格的区域,尤其是新发地批发市场聚集性疫情的发生,对于城市批发市场、超市等场所的农产品检验检疫会更加严格。城市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呈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由于疫情影响,网络购物迅速发展,对于城市配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订单带动为主的供应链形式逐步替代了以推动为主的供应链形式,这对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物流配送的准时性与精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直播电商扶贫中直播的美味农产品,如果没有快捷的物流配送网络,到了消费者手中就可能腐烂变质,这会严重影响消费者购物体验和重复购买。

三、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问题及优化升级

(一) 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问题

农产品供应链是在采购、加工到销售的过程中,农户、经纪人、批发商、物流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构成的整体性网链结构。近年来,随着交通设施的不断改善,中央部委和各地企事业单位针对贫困地区的产销对接深入推进,供应链持续改善。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各地纷纷加码“电商+扶贫”新模式,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平台优势,解决贫困地区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但农产品电商扶贫需要从农产品的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着手,打造高效、先进的农产品电商供应链,实现数字化销售与当地产业资源的精准对接。对于深度贫困地区,形成可持续的农产品供应链尤其重要。在疫情防控品供应链如何? 能否可持续? 需要更加全面的视角来看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找出其问题所在和制约因素。

1. 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经营主体小、散、乱,不成体系。农产品供应链由数量巨大的农产品构成,从乡到城,由西到东,由南到北,错综复杂。在中国大国小农国情下,农产品供应链本身就复杂多变,正常市场条件下滞销、价格波动等现象时常发生。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主体有贫困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经纪人、运输商、批发商、超市、电商等众多不同利益主体。而且,其中电商、超市等又有很多类似的实体。还涉及到不同中央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地方政府机关的政府采购。因此,农产品消费供应链的主体多元、复杂,短期内可以迅速带动农产品消费总量的增加,但长期来看,各种利益主体纵横交错,供应链条各不相同,容易造成鱼龙混杂、资源浪费,增加交易成本。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截至2019 年贫困地区培育农民合作社有61 万个,832 个贫困县中平均每个县有773 个合作社。电商扶贫是疫情防控常态化机制下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贫困地区已经有246. 9万家电商,平均每一县约有2965 家,再加上直播带货整个量就会更大。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机制下,众多小型经营主体参与电商,直播带货,给供应链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需要优化供应链主体,建立长期有效的农产品消费供应链扶贫机制,确保能够长久经营下去,并不断做大做强,使贫困户能够在消费扶贫中持续获利,彻底脱离贫困。

2. 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关键环节短板问题突出。在产地物流环节,产品分级、储藏保鲜、物流运输、创意设计等较为落后,大大降低了消费者的体验感和满意度。在干线物流环节,贫困地区农产品上行物流,普遍表现为价格高,速度慢。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可能首重3 公斤才3、4 块钱,而到贫困地区首重1 公斤就需要10 多块钱,最贵的超过20 块钱。农产品本身价格就不高,物流成本又高于其他地区,导致贫困地区农产品竞争力不强。从贫困地区发往全国物流速度远远低于其他地区,要慢3~4 天。干线物流路线划分不科学,造成迂回、倒流、交叉运输,延长运输时间,增加成本。在终端销售环节,贫困地区农产品在配送成本和配送效率上也没有竞争优势。而且,由于缺乏全程冷链也影响产品质量。需要抓住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新基建的机遇,补齐关键环节短板,重塑贫困地区供应链。

3. 供应链的物流运输配送网络存在梗阻。近年来,贫困地区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2019 年,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29 万公里,新增通客车建制村超过9400 个,其中,贫困地区超过5800 个。但贫困地区还没有形成高效的物流网络,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的双向物流网络不成体系,导致物流成本高,损耗大,效率低。目前,我国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滞后,尤其是西部地区、偏远山区和贫困地区,运输、仓储、配送等设施规模和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其中,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短缺问题尤为突出。贫困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山区,边远山区的居民呈现散居的特点,户之间的间隔直线距离可达到几公里。而且贫困地区尤其是边远山区的交通设施基础差,通村公路路面窄、路况差,崎岖的山路给货运大型车辆通行带来了困难,由于散单造成的交易成本高昂导致物流公司缺乏进山出山的意愿。物流公司对于偏远地区的邮费定价通常较高,加之农产品本身价值较低,还有一些需要远距离运输的产品,物流成本甚至高于产品价格。受疫情影响,近期部分地区农产品流通受阻,蔬菜、水果等生鲜产品出现供需阶段性和区域性失衡。在对口扶贫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为了将农产品运出去,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农产品价值本身,这种情况是很难可持续的。因此,要整合并优化物流网络要素,优化升级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网络。

4. 农产品供应链支撑要素比较欠缺。供应链要素主要包括品牌、标准、人才等,是农产品消费扶贫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近年来,贫困地区的交通条件和设施已经有了极大改观,但在标准、品牌、人才等要素支撑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生产规模小、标准不统一,品牌价值低、产品增值少,缺乏人才,断链频繁发生,缺乏可持续运营。贫困地区农户品牌建设薄弱,农产品“有特色无品牌”、“地方特产多,地标品牌少”的现象比较普遍。贫困偏远的农村地区的产品多数是小而散的初级农产品,受经济实力和传统观念影响,忽视品牌的创立,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大多数没有标识,在促销和宣传过程中只是一味地打价格战,而忽视了对该农产品品牌的经营和投入。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电商、直播等扶贫模式多为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贫困户销量收入,从而达到“短平快”的脱贫效果。但对于农产品供应链可持续发展依赖的标准、品牌、人才等缺乏关注和连续投入,造成后扶贫时代的产业兴旺后劲不足。

5.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不完善。首先,贫困地区缺乏供应链管理的职能部门。扶贫重在产业扶贫,销售则重在把产品卖出去。目前,多数贫困地区以一批货、一次直播、一个项目等形式为主,缺乏明确的职能分工和完善的管理机制。由于对口帮扶、消费扶贫等方式涉及到双方甚至是多方的沟通协调,对供应链管理缺乏长效合作管理机制。其次,贫困地区重生产、轻管理,供应链管理水平和能力亟待提升。目前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的生产主体主要是家庭农户或者小型农场业主,受限于生产主体的管理经验不足,农产品的生产缺乏计划性、组织性,在一个区域内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模化生产管理。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产业体系还不健全,产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但很多地区不断提升生产规模、销售规模。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贫困地区生产流通秩序,一些地区扶贫产品“滞销卖难”。电商平台虽然可以帮助贫困地区农产品将销售范围扩大到全国,但由于产业化能力不足,每家每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满足需求,因而无法通过电商与外界的需求者形成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网上销售的持续性差且难以产生高附加值。另外,农户销售规模小且地域分布分散,对于供应链风险管理、安全管理、品牌管理等不重视。导致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弱。

(二) 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优化升级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需要化危为机,充分利用数字化供应链的机遇,将扶贫供应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使得供应链成为贫困户、贫困区和国家层面发展联系的纽带。把贫困地区千家万户的农牧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连接起来,培育贫困地区内生动力,建立起扶贫长效机制,这是产业扶贫的要义所在。因此,需要抓住关键环节,对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升级,抓精,抓细,抓实。把供应链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从微观层面,农产品供应链可以使得贫困地区贫困户实现降本增效,优化流程,增加产品创新能力和持续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更好地对市场做出反应。从区域和行业层面,可以提升贫困地区产业竞争力。空间上产业园的聚集使得供应链构成要素之间、产业之间形成连接。产业竞争力提升之后,产业结构便会得到优化,对贫困地区带来可观的收入、收入结构的改善、活力的持续、连续投资能力等。从国家层面,构建扶贫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供应链,使得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形成一张协同效应的网络,万物互联,带动贫困地区持续发展。从全球层面,贫困地区农产品嵌入全球供应链,可以享受世界分工的好处,形成比较优势,形成共同发展。不仅是脱贫攻坚,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贫困地区供应链升级主要着眼于可持续性、增值性和农户受益程度。因此,既要抓硬件设施,也要提升管理水平,更要抓物流网络,优化升级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嵌入国家乃至全球供应链( 见图2) 。

新冠肺炎疫情下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可持续优化升级
图2 贫困地区供应链优化升级

1. 供应链主体优化升级。应确立“政府主导、市场决定、贫困户作为核心”的原则。政府在这一机制下起主导作用,在县域内的产地环节,尤其是产地物流环节可以整合资源,以1~ 2 家企业或者合作社作为主要产地物流服务商,为当地农产品产后加工、产地预冷、冷链储藏运输提供服务。在干线物流方面,在聚集性深度贫困地区,可以委托1~2 家干线物流企业承担干线运输业务,提高物流效益。在销售环节,整合1~ 2 个国家级电商平台作为电子商务主力军,实现统一采购、统一销售。优先选择公益性批发市场和平价超市作为销售终端代表。总之,通过供应链主体优化,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既可以提高效率,又便于提升供应链水平。

2. 供应链环节优化升级。农产品供应链的环节有产地生产环节、产地物流环节、干线物流、城市配送、终端销售等。贫困地区一般地处偏远地区,交通设施落后。因此,运输仓储时间长,距离远,装卸次数多,农产品供应链效率低,损耗大,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各地通行政策也不一致,造成供应链频繁受阻。因此,供应链建设将由节点布局转化为网络布局,要优化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环节,强化关键环节,优化供应链流程,提升供应链效率。

要更加重视产地预冷仓储等物流“最初一公里”问题。通过这次疫情,产地冷藏保鲜储存成为供应链管理的重点,可以最大程度的发挥供应链避险功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工程之一,是补齐现代农业基础设施短板的重要内容。疫情背景下,产地冷库是农产品的蓄水池和价格波动的缓冲剂,可以延长销售时间和销售半径,有效减少损耗。因此,要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建设一批立足田间地头、设施功能完善、经济效益良好、紧密衔接市场的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来扩大农业有效投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和农产品消费“双升级”。积极整合县域内农产品资源,配置产地冷库、产地冷藏车设施,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到产地预冷、产地物流等环节。避免农户各自发展,各村单独发展,强调规模效应,加强运营管理。对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建设冷藏配送物流产业园,实行集约化发展,突出物流集聚效应,对农产品进行深入加工,充分挖掘农产品潜在价值,提升产业链价值,增强产业链竞争力。

在生产环节、产地物流环节、干线运输环节等做好梳理归并整合,尤其是同一地区的同一产品,要尽量统一预冷、统一仓储、统一运输,减少流转装卸次数。充分利用绿色通道和扶贫专线、扶贫专柜等政策,进行宏观规划布局,减少等待时间,提升供应链效率。

3. 供应链物流网络优化升级。首先,要整合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物流通道,上下连通,一网多用。其次,要引进多式联运的运输方式,结合贫困地区农产品的特性和产销地路线的特性等交通运输条件,采用公路、水路、铁路联运方式。通过多式联运的物流网络节省时间、提高效率,确保农产品的鲜活。最后,优化贫困地区农产品的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根据对口扶贫、对口帮扶地区的情况,开展城市配送需求调查,明确城市配送运力投放标准、规模和投放计划,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配送车辆标识管理,完善部门协作机制,提高配送效率。

4. 供应链要素优化。要利用疫情带来的机遇,消除不利影响,对扶贫供应链要素进行全面优化提升。在农产品标准化与质量安全体系方面,要根据防疫要求,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农业组织和政府相关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积极整合农业资源,实现规模化生产。将检验关口前移到贫困地区,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价值方面,坚持以品牌建设促进农产品品质提升。目前,贫困地区农产品多以“有机”、“无添加”等为卖点。要利用疫情下电商、直播带货等网上媒介的巨大流量,充分挖掘农产品潜在价值,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突显品牌文化和品牌内涵,增加农产品价值。充分利用全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窗口期”,推进品种品质细分,做足“特”字文章,大力发展一村一品,让品牌成为优质农产品和区域特色产业的代表性符号。在人才方面,充分利用疫情下很多乡土人才滞留在家乡的契机,努力提高农村电商、物流等人才待遇,扶持农人创业,让更多的人才扎根当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供应链综合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电商等单层次的培训,要加强综合素养培训。积极与电商企业、超市合作,带动当地农户发展。通过积极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大型电商、超市等人员到贫困地区创业。

5. 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水平优化升级。首先,在国家和地区层面,要不断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扶贫攻坚策略,强化顶层设计,整合资金项目,最大程度避免产业重复和资源浪费,做到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突出特色化和差异化。其次,要明确对口扶贫单位和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职责职能,要逐步形成以销定产的拉式供应链管理模式。最后,充分利用中央加快推进新基建工程的契机,优先扶持贫困地区5G、智慧物流等新设施新技术建设,利用大数据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跟踪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供应链行为,准确预测市场需求,控制农产品质量。通过需求端、物流端和生产端的精准对接,缩短供应链和降低运营成本。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需要将扶贫供应链上升到国家扶贫战略,使得供应链成为贫困户、贫困区和国家层面的联系纽带。要对农产品供应链优化升级,抓精,抓细,抓实。建议如下:

第一,制定疫情下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创新发展计划。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阶段,充分发挥数字化供应链精准对接作用。通过互联网切入供应链,在上游,帮助贫困地区生产、加工企业构建链接农户、合作社、种养殖基地的供应链体系与融资服务,形成深度的产业链服务; 在下游,逐步链接连锁门店、餐饮等产业链下游场景,通过平台、仓配体系帮助不同农户、合作社、厂家完成不同销售渠道的快速交付。通过以销定产的反向供应链模式,助力贫困地区整体供应链在线化,打造可持续发展机制。

第二,稳扎稳打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和体系建设,加大贫困地区产地预冷环节和冷库仓储环节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合作社、家庭农场、超市、批发市场、生鲜电商等建设产地冷库等预冷设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产地预冷信息平台。制定产地预冷指导方案,对农户、合作社进行不同品种农产品适用预冷技术培训,促进预冷技术的合理应用。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扶持贫困地区建设一批公益性产地集配中心。村集体、合作社、家庭农场可以扶持租赁型冷库; 超市、电商企业等主体主要扶持产地集配中心和移动冷库。可以适当对于早期建造的冷库进行改造升级,更新换代老旧硬件设施。

第三,对于贫困地区生鲜运输与配送政策需要更多关注细节和落实性。实施农产品扶贫骨干物流网络工程,打造公益性供应链和公益物流干线,打造双向流通网络。补贴政策应涵盖全面且细致,对于具体的情况进行区别性补贴,涵盖冷库建设、农产品产地低温集配中心建设、冷链运输车辆购置、冷链物流全程监控与追溯系统建设、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及信息化建设等。可适当加强对于新能源的补贴以引导低碳环保发展。完善和优化城市配送冷藏运输车辆的通行和停靠需要更具体的落地办法。

参考文献

1. Boehlje,M.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es: How Do We Measure,Analyze and Understand Them.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Economics,1999,81( 5) : 1028~ 1041.
2. Chris Stirling. The Agricultural and Food Value Chain: Entering A New Era of Cooperation.KPMG International,2013.
3. 汪三贵. 中国40 年大规模减贫: 推动力量与制度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 6) : 1~ 11.
4. 汪三贵,郭子豪. 论中国的精准扶贫. 贵州社会科学,2015( 5) : 147~ 150.
5. 茹玉,肖庆文,都静. 全球价值链助推农业产业升级的创新路径研究———基于湄潭县茶产业扶贫项目的案例分析. 农业经济问题,2019( 4) : 51~ 59.
6. 白描. 中国精准扶贫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精准扶贫进展与前瞻研讨会综述. 中国农村经济,2018( 4) : 142~ 146.
7. 胡伟斌,黄祖辉,朋文欢. 产业精准扶贫的作用机理、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 江淮论坛, 2018( 5) : 44~ 48.
8. 吕开宇,施海波,李芸,张姝. 新中国70 年产业扶贫政策: 演变路径、经验教训及前景展望. 农业经济问题,2020( 2) : 23~ 30.
9. 叶敬忠,贺聪志. 基于小农户生产的扶贫实践与理论探索———以“巢状市场小农扶贫试验”为例.中国社会科学,2019( 2) : 137~ 158.
10. 张喜才. 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的特征、困境及对策研究. 现代经济探讨,2019( 12) : 43~ 48.
11. 许翔宇. 贫困地区农户脱贫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视角. 农业经济问题,2012,33( 9) : 92~ 96.
12. 高松. 电商扶贫之路如何走得更顺畅. 人民论坛,2017,( 32) : 82~ 83.
13. 颜强,王国丽,陈加友. 农产品电商精准扶贫的路径与对策———以贵州贫困农村为例. 农村经济,2018( 2) : 45~ 51.
14. 王鹤霏. 农村电商扶贫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经济纵横,2018( 5) : 102~ 106.
15. 司伟,张玉梅,樊胜根. 从全球视角分析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如何保障食物和营养安全. 农业经济问题, 2020( 3) : 11~ 16.
16. 叶兴庆,程郁,周群力,殷浩栋. 新冠肺炎疫情对2020 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影响评估与应对建议. 农业经济问题, 2020( 3) : 4~ 10.
17. 程国强,朱满德. 2020 年农民增收: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与应对建议. 农业经济问题,2020( 4) : 4~ 12.

【声明】本文或部分内容转载自 《农业经济问题》,用于信息交流和学习参考之目的,不涉及商业用途。所涉及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文若存在权益侵犯或违规信息,请联系我们处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址引用: 新冠肺炎疫情下贫困地区农产品供应链的可持续优化升级. 思谋网. https://www.scmor.com/view/6910.
(6)
思谋科普组的头像思谋科普组网站团队
上一篇2021年4月25日 18:40
下一篇 2021年8月14日 17:29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