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Free Trade Area)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 文章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对自贸区的风险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自贸区供应链管理在市场、合作、技术、信息、金融财务和制度等方面可能存在的风险。结合供应链管理和组织理论中的冗余概念,提出了供应链风险收益冗余的概念,并在三级供应链模型的基础上,分别对信息完全共享和信息分散决策下的供应链风险收益冗余进行了建模分析,结论显示在信息完全共享的条件下,供应链的整体风险收益冗余大于信息分散决策条件下的风险收益冗余,表明信息共享能充分提高供应链的风险防范能力。最后提出了基于信息共享的自贸区供应链运营风险管理具体措施: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风险信息共享系统和信息协调机构,构建一个基于供应商管理的协同采购平台来优化供应链结构。 【作者】 赵静(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引言

自由贸易区一般被理解为FTA(Free Trade Area)和FTZ(FreeTrade Zone)。其中,FTA 一般指由两个或多个经济体组成的集团,集团成员相互之间取消关税等贸易限制,但又各自独立保留自己的对外贸易政策,例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等;FTZ 指在一国境内关外设立的、以优惠税收和海关特殊监管政策为主要手段,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主要目的的多功能经济性特区,原则上是指在没有海关干预的情况下允许货物进口、制造和再出口。文章探讨的自贸区意旨后者。自贸区由于其具有多重经济功能,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供应链集成平台,按照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的需要来运作,建设完整的“微笑曲线”。以上海自贸区为例,自2013 年正式挂牌以来,上海自贸区已经出台并实施了51 条金融改革措施,入驻金融相关企业2046 家,资金流十分畅通。此外,上海自贸区还集聚了30 个部门的相关信息数据364 万条,初步实现了商业信息、金融信息信息和物流信息的连通[1]。

但同时应当注意到,高度开放意味着风险的存在,如何处理好自贸区内与区外的关系,科学地协调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流,使“五流”一体化,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当前对自贸区的风险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制度方面:文时萍和王孝松(2014)等从制度创新、既得利益和美元周期逆转的角度对上海自贸区蕴含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分析;沈国兵(2013)认为自贸区的资本项目开放可能会引起大规模国内资本外流,冲击中国目前的金融体系,此外破除复杂的官僚体系也会增加额外的时间和协调成本。上述研究大多从国家宏观层面对自贸区的风险进行研究,然而对自贸区内形形色色的企业而言,这些研究成果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如何在微观层面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对决策者而言是一大难题。文章拟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对自贸区的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就自贸区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及防范问题做一些探讨,为自贸区中企业实际的供应链管理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二、自贸区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分析

风险是指由于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变动性和不可控性,使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偏离而导致利益损失的可能性。供应链作为一个连接供应商和最终用户的增值链,其基本特征是复杂、动态和交互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如需求未知、原材料供给不稳定、信息不透明等,这些因素的存在将会对供应链的运作产生风险,尤其一些重大事件,例如,生产事故、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会给企业和社会造成了巨大影响。想要防范供应链的风险,首先需对风险的成因进行分析,对风险的来源进行识别,学术界对此已有相关研究。Chapman 等(2002)[2]较早地针对供应链的脆弱性风险进行了描述,认为供应链的复杂性是导致风险的主要因素,并通过牛鞭效应使风险在传递过程中不断放大,因此如何在早期识别可能产生风险的因素至关重要。Haywood 等(2003)[3]就供应链的脆弱性,针对英国军用飞机制造业的一个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借鉴其他管理领域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基于操作层面的供应链风险识别方法。在定量分析方面,Hendricks 等(2003,2005)[4,5]通过两篇系列的文章,对上市公司所公布的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供应链的细小风险也会对股东的收益产生负面影响,并且一个不稳定的供应链将会影响公司的长期股价。韩东东等(2002)认为供应链管理中供应环节、生产过程、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会导致两种典型的风险表现形式:供应短缺引起的连锁反应和虚假需求引起的连锁反应,它们会对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的负面影响。李晓英等(2003)[6]从系统结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等理论的角度对供应链风险的成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主要来源于系统风险、管理风险、信息风险和市场风险。

文章所研究的供应链处于自有贸易区这一特定的环境之中,既具有上述研究所提到的一般供应链的风险特征,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归纳起来,自贸区供应链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

第一,市场风险。经济全球化导致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用户需求日趋个性化和多样化,同时产品生命周期也逐渐缩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不能准确把握市场需求的企业将很快被淘汰,而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便会面临市场和投资的风险。自贸区引入的“负面清单”模式将进一步放大投资的自由性,给予企业高度的自主权利“法无禁止即可为”,在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同时也必将很快淘汰不适应市场发展的企业。

第二,合作风险。供应链的合作风险一方面来源于各成员企业自身固有的素质差异,例如技术高低、管理水平、员工素质、企业文化等,这些差异随着供应链的形成而自然产生,成为企业间合作和沟通的无形障碍,降低了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和获利能力;另一方面供应链上的各企业目标和利益不尽相同,它们之间不是单纯的合作关系,而是一个相互博弈的过程。自贸区内的企业可能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企业背景和经营理念千差万别,更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各企业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降低了供应链整体的运作效率和收益。

第三,技术风险。随着自贸区试点地不断深入,各种技术创新也会不断涌现。这里的技术不仅指供应链上的生产技术水平(如开发、设计、制造等),而且也指各成员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水平(如采购、生产、库存、信息系统、供应链柔性等)。技术风险存在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各成员企业的生产技术存在不兼容性;另一方面,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确定的因素,如果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没有良好的协调管理能力,就不能充分发挥供应链的系统效能和整体竞争力。

第四,信息风险。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风险一般是成员企业优化自身行为的结果。供应链上的各成员企业间普遍存在着一种合作协商和委托代理关系,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供应链中每一个成员企业都是理性的,为了保证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就会隐藏一些敏感信息,特别是涉及核心技术和商业秘密的信息,这就导致了供应链的信息不对称。此外,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为了满足其用户的需求和保持较高的用户服务水平,就会夸大一些公用信息,使信息失真,通过牛鞭效应使得信息失真在传递过程中不断放大,严重影响供应链的执行效率。

第五,金融和财务风险。上海自贸区在金融制度的开放程度是前所未有的,自贸区的总体设计方案指出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在试验区内实现金融机构资产方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这将大幅降低自贸区内企业的交易成本,并为全国范围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及利率市场化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但同时也应注意这是以风险可控为前提,一旦某个点出现金融风险例如市场利率或汇率的波动、宏观经济的变化等,极有可能会通过供应链的资金流扩散到整个供应链的各成员之上,当缺乏对这种风险进行管理的保障机制时,就会产生连锁的财务风险。

第六,制度风险。自贸区内对于货物的监管,采用“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对于企业的行政管理则从重事先审批转变为重事中、事后监管的模式。对于自贸区的供应链而言,新的制度显然对于提高供应链的运转效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应当注意防范由于政策、制度放开带来的风险。“放开”、“自由流动”、“事后监管”的模式给予企业更大的自主权利,但要注意堤防利用政策及制度的漏洞不当获利的行为,进而给整个供应链带来损失。

第七,供应链解散风险。供应链是一种动态的企业联盟,其动态性决定了供应链面临着随时解散、更新或重组的可能性。这种风险可能是由当前的供应链整体竞争力不强、利润不稳定、利益分配不均衡或某一节点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的关系不协调造成的。在供应链整体利润一定的条件下,各成员企业的利润分配额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当利润分配机制不足以体现风险分担水平或公平性时,某些成员企业会在今后合作中要么表现消极,要么拒绝进一步的合作,退出当前供应链。在自贸区开放的服务领域中,如工程设计、演出经纪、娱乐场所建设等具有较强的项目特征,一旦供应链某个环节出现中断的情况,会引起连锁反应,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和难以预计的损失,所以需要制定合理的利润分配机制来避免供应链的解散风险。

三、基于信息共享的供应链运营风险管理具体措施

在应对种种突发风险的手段中,直接增加企业应变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冗余(Redundancy)。冗余是存在于组织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冗余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成本,但是对管理者来说,简单地消除冗余毫无疑问又会大大减弱企业的抗风险性[5]。

由上文分析可知,自贸区供应链管理的风险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来自信息的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会造成供应链企业各自为政,都以自身风险最小化进行决策,反而不一定能使供应链整体的风险最小。信息充分共享能有效增加供应链的总体风险收益冗余水平,从而降低风险。基于信息共享的供应链运营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1. 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风险信息共享系统

信息共享系统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统一的风险管理数据库,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接入该数据库。接入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松散的,上下游企业各自将可能产生风险的信息上传到该数据库,组成一个专属该供应链的风险数据库系统,各个企业都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机分析处理工具或者数据挖掘工具从中提炼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及时采取措施规避风险;另一种形式是集中的,委托第三方咨询公司建立一个专门的风险数据库系统来对该供应链上所有的信息进行分析汇总,提炼可能会对上下游各企业有影响的信息,分别发出预警。第一种方式的目的性较强,因为各个企业知道自己需要注意哪方面的风险信息,但弊端是不能保证各个企业得到一致的相互协调的结果,有时可能会带来相互矛盾的结果;第二种方式可以规避前一种方式的缺点,但对开发该数据库的第三方咨询公司有较高的要求,要对该供应链各个方面的风险有充分的了解,才能保证得到信息对各个企业都有意义。而由第三方咨询公司建立一个全局性的风险数据库管理框架,允许单个供应链企业在一定的权限下接入该数据库,在提供自身信息的情况下也能从其他企业提供的数据中挖掘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进而实现两种方式的有效结合。

供应链是独立的企业为了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所组成的一个松散的联盟,因此高效的通信系统是保证供应链企业之间运作协调的重要条件。Internet 是一个低成本的实施方案,但是其开放的特点容易造成安全隐患,供应链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组织,一旦某一环节出现疏漏,容易造成整个供应链的不稳定。可以考虑通过建立虚拟专用网(VPN)来维持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互通,VPN 是互联网上的一条专用通道,该通道可以保证数据在保密的情况下安全地传输,不会泄露到通道之外。此外,为保证数据传输的高效,有必要对信息的内容和传输方式进行标准化处理,主要包括统一的文件格式、统一的分类编码、统一的名词术语、互相兼容的数据传输接口、网络协议等。

2. 建立供应链风险信息协调机构

除了在技术上建立风险管理数据库之外,企业之间的人为协调也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有必要在供应链企业间建立一个风险协调组织机构来人为协调供应链之间的风险管理。如果供应链是以某个核心企业为中心建立的,那么这个机构宜设立在核心企业内部,负责与上下游企业进行风险协调,而上下游企业则应有专人与之对接;如果供应链上各企业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则委托第三方风险管理公司进行协调会是一个合适的选择,由于各企业地位平等,风险出现后对各企业的影响也应当相似,由第三方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风险做整体的把控较为合理。此外,若某些企业可能参与到多个供应链联盟之中,则该企业应当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自己在各个供应链联盟内的风险管理事宜。

3. 构建协同采购平台优化供应链结构

供应链管理包括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终端客户等不同组织间的协调,其中,供应商的管理是最重要的部分。供应商管理与采购直接相关,关系到生产计划的制定。为增强计划和采购的管理水平与工作效率,可尝试开启供应商关系管理(SRM)项目的建设,通过SRM 系统的实施,以实现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流程的目标。在选择合作供应商的同时,与之共同制定供应链的协同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应自贸区业务的供应链协同采购平台,将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等功能有机地整合,改变以往信息逐一传递的方式,使得整个供应链上的成员单位可运用此平台获取有用的信息,从而缩短信息传递时间,增强信息的反馈效能。

自贸区内公司的业务各不相同,产品错综复杂,供应商水平参差不齐,通过建立协同采购平台,可简化工作流程,避免各自为政的情况,从而达到节省成本,降低运营风险的目的。此外,还可通过已建立的平台对新进入的供应商设置准入门槛,提升供应商的整体素质。对于适合长期合作的供应商,可通过统一培训促使其了解核心企业的运作模式,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以奖为主,以惩为辅,致力于改善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强化核心企业的领导能力,有利于对整个供应链上保持强大的改进压力,在持续淘汰不合格供应商的基础上吸纳优质的供应商,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性和运作效率。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的研究表明,在美国有40%、欧洲有35%的企业在削减了供应商,优化其供应链结构之后提高了生产效率[12]。

四、结论

建立自贸区作为一种政府职能转变的新尝试,对我国流通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企业在享受政策红利释放的同时,也应当对潜在的风险提高警惕。供应链作为一个连接不同企业的动态联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蕴含的风险更具有不可预测性。而自贸区中的企业更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由这些企业所结成的供应链联盟在市场、技术、信息、金融和制度等方面的风险较一般的供应链可能很大,所以有必要对自贸区中的供应链风险进行深入探讨,防患于未然。文章在对自贸区供应链风险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创新地提出了一个供应链风险收益冗余的概念,并在信息完全共享和不完全共享条件下对供应链的收益冗余进行了定量的建模研究,结论表明信息的充分共享能显著降低供应链的整体风险。针对具体的风险管理措施,文章建议建立一个统一的风险管理数据库,以松散或集中的形式通过VPN 专网由供应链上的成员企业将各自可能遇到的风险信息上传到该数据库进行信息共享,并对共享信息的内容和传输方式进行标准化处理,避免不同企业间的不兼容情况。除数据库之外,供应链企业间还需要建立一个风险协调机构来人为协调应对供应链上所发生的风险。此外,针对供应商的管理,构建一个协同采购平台来优化供应链结构,在简化工作流程的同时提高运作效率,降低系统的风险。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文章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给自贸区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丁俊发. 上海自贸区给物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流通经济,2014(11):4-7.

[2]Chapman P,Christopher M,Juttner U,et al.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ingSupply Chain Vulnerability [J].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Focus,2002,4(4).

[3]Haywood M,Peck H. Supply Chain Vulnerability Within UK AerospaceManufacturing:A Methodology For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Research[J].Supply Chain Practice,2003,5(4):20-32.

[4]Hendricks K B,Singhal V R. The Effect of Supply Chain Glitches on ShareholderWealth [J].Journal of Operation Management,2003,21(5).

[5]Hendricks K B,Singhal V R.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SupplyChain Disruptions on Long-run Stock Price Performance and Equity Riskof the Firm [J].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Management,2005,14(1):35-52.

[6]李晓英,陈维政. 供应链风险形成机理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3,(9).

[7]Keah-Choon Tan,Joel D Wisner. Developing an Intergrated Supply Chain[R].APICS report,2001.

【声明】本文由 思谋科普组 发布,所涉及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若有侵权或违规信息,请联系我们处理。除非另有说明,可自由分享(转载)本文内容,但必须保持署名、涉及商业用途应获得原作者授权。
网址引用: 思谋科普组. 自贸区(Free Trade Area)的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 思谋网. https://www.scmor.com/view/2405.
(0)
思谋科普组的头像思谋科普组网站团队
上一篇2015年11月26日
下一篇 2015年12月18日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