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中的大采购与小采购

案例:Fluor公司的大采购与小采购

Fluor是美国的一家大建筑商,集设计(Engineering)、采购(Procurement)和施工(Construction)于一体,即所谓的EPC公司。该公司年度采购额近100亿美金。它的采购包括两个部分:大采购与小采购。

图片:PEpC-Graph.jpg

大采购是大写的P(P代表Procurement,即采购),指的是在设计阶段尽早纳入供应商。传统的EPC先是设计,再采购,然后施工。问题是,这种模式下供应商不大介入设计阶段,导致很多好点子没法纳入设计中。而设计阶段对造价影响最大。这点可以从下面图上看出。Fluor公司的目的就是改变这种情况,把战略供应商在设计阶段就纳入项目。采购的任务不是简单的围绕订单,而是供应商选择、供应商关系。这提高了采购的战略地位,也是为什么Fluor把这项任务定为大采购。

大采购的概念不是建筑行业特有,而是适合于所有行业。这也是采购管理向战略管理转移的标志。这一转移在美国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哈佛商业评论》二十多年前的一篇文章《采购要变成供应管理》吹响了这一转变的号角。到今天,外包战略提升了供应商的战略意义。而采购部门因为管理这一战略资源而提高了地位。纵观美国几十年里的采购研究,其核心就是如何让采购完成这一战略转化。

供应链管理中的大采购与小采购

供应链管理是对从供应商到客户的产品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管理,以达到供应链价值的最大化。它是一个综合管理思想,在实践操作中由三大领域构成:采购与供应管理、生产运营管理和物流管理,这三大领域跨越企业管理中的供、产、销三大块。

在中国国内,很多人对供应链管理范畴的认识就像盲人摸象。与IT 行业的人讲,他们想到的是Oracle、SAP;与采购人员讲,他们认为就是采购管理,即确保供应商按时、保质保量的提供价格合理的产品或服务;与生产管理出身的人讲,他们则认为是生产管理的延伸;与物流行业的人讲,供应链管理则等同于供货网络设计、车辆调度、库存管理等。

在供应链管理的三大组成中,供应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只是一字之差。但是,供应管理的重点是供应商这一外在资源,与运营管理侧重于公司内部生产运营、物流管理侧重于产品和信息的流通形成对比。

供应管理起源于采购管理。采购是一个大职业,尤其是在某些行业,产品成本的70%~80%都来自采购,卖的好不如买的好,钱怎么花自然是个大学问,采购的重要性也就无需多言。而且随着很多行业转向外包战略,外购额逐渐增长,成为公司开支中的最大一块,公司对供应商的依赖越来越高,采购的重心也从订单处理转为对供应商的战略管理,这就是供应管理。

与采购管理围绕订单处理相对应,供应管理更侧重供应商的战略管理,通过分析开支、确认需求、资格化供应商、选择供应商、签订协议、管理供应商来确保以合适的成本按时、保质保量的获取资源。从时间跨度上讲,供应管理向前延伸到新产品设计、开发,向后延伸到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从公司阶层上讲,供应管理延伸到公司的资产、现金流等的管理,直接影响到公司的盈利。

全球大部分集设计、采购和施工/生产于一体的公司和全球采购额所占比重较大的公司,它们的采购大都包括两部分:大采购与小采购。

大采购是大写的P,指在设计阶段尽早纳入供应商。设计阶段对造价的影响最大,相对于采购和施工/生产阶段,它对成本预算的影响也是最大的。大采购就是为改变这种情况,把战略供应商在设计阶段就纳入项目,及早利用供应商的经验、技术来降低项目总成本。相应的,这也把采购的任务从围绕订单转提升到选择和管理供应商,提高了采购的战略地位。当今市场的多个行业都在向大采购过渡,只不过不一定这么叫罢了。在美国这一战略过渡经历了近半个世纪。外包战略盛行后,供应商的地位从单纯的执行功能上升到战略高度,也客观上促成了采购向大采购的过渡,因为采购需管理供应商这一战略资源。另外,正如某跨国公司的首席采购官所说,“当一个项目60%~70%的钱是花在采购上时,你就知道该在哪儿下功夫了。”这一比例也适用于汽车制造等行业。所以有这么一个说法:竞争力不再只是造得便宜,更多的是买得便宜。采购成为这些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说小采购是围绕订单操作(下单、跟单、催单、交货、验货、收货),那么,大采购则是围绕供应商(评价、选择、管理供应商)。小采购是日常操作,大采购是资源管理,即供应商这一战略资源的管理。小采购下,不是说没有供应商管理,而是供应商管理由别的部门来做,例如设计部门决定选择什么供应商。结果是选择的供应商能满足技术要求而不一定能支持大规模生产。剩下的就是采购部门去维持现状。采购部门是否能上升到战略层面,关键是其能否胜任选择能满足公司战略需要的供应商。这不是简单的讨价还价,所以对采购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如果一个公司把讨价还价能力作为衡量采购人员的标志,则表明采购仍然是小采购。

中国大部分企业的采购人员都是围着订单转,下单、跟单、催单、交货、验货、收货,还只能维持在小采购的阶段。而国际上大跨国公司的采购普遍则是围绕供应商转,评价、筛选和管理供应商,提高他们的绩效,并把他们尽早纳入产品开发,尽早发挥供应商的优势。

小采购(p)是日常操作,大采购是资源管理。小采购模式下,不是说没有供应商管理,而是管理比较粗放,或由别的部门来做,例如设计部门。结果往往是选择的供应商能满足一些技术要求,而不一定能满足另一些如大规模生产的要求,最后采购只好收拾残局。

大采购模式下,采购全面负责供应商绩效,但并不意味着供应商管理是采购一个部门的事,尤其是在技术驱动型公司。更准确的说,供应商管理是跨职能团队的责任,包括工程设计、质量管理、订单处理等,采购的任务是领导这个团队,而这也对采购的领导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采购模式不能只是工程师或内部客户决定一切,采购只是执行;并且采购不能只有管理供应商的责任,而没有相应的权力和资源。前面一层情况好理解,后面一层情况下,公司认识到职能分工的重要,有了职能意义上的采购,与第一种情况相比是个进步,但光有责任,没有权力来平衡,采购没法约束、管理内部客户,对外则没能力、资源实施有效的改进方案,于是成了各种问题的替罪羊。

为了降低成本和生产周期,供应商需改进产品设计、生产流程,但采购没法驱动设计部门,设计部门既不愿意承担风险,也不愿意提供人员,问题又全成了采购的问题。采购的拿手本领就是谈判,但几轮谈判下来,软硬兼施,能谈来的都谈来了,还是达不到目标。既然没法驱动自己的设计部门,那就只有推行强势做法,把问题都推向供应商,玩“给我降价10%,怎么降是你的事”的游戏,继续在小采购的泥沼里打滚。

所以,采购部门是否能完成向大采购的过渡,关键在于它能否完成三项任务:其一是选择、管理能满足公司战略需要的供应商;其二是管理、领导内部团队,共同执行供应商管理职能。后者比前者更重要,更困难。对采购的评估不再是简单的讨价还价。如果一个公司把讨价还价的能力作为衡量采购人员的主要标准,则表明该公司的采购仍然是小采购。

最后就是要在控制成本的同时,能合理控制与管理复杂度。复杂度影响公司的灵活性,分散公司的采购量,降低供应商的应对弹性,也降低公司的库存、资金、人力资源利用率,影响对市场需求的及时应对能力、它处处束缚采购方和供应商的手脚,增加管理难度,消耗更多人力、设备、产能,造成更多库存,浪费更多时间。对那些防患于未然的公司,对复杂度的防范是企业文化的核心。降低复杂度可带来明显的结果,2006 年的一项研究显示:当复杂度降低25%的时候,供应链总成本降低30%~45%,库存减少35%~50%,过剩库存、过期库存减少70%,按时交货率提高50%。正如达芬奇的一句名言所说:“Simplicity is theultimate sophistication”(复杂的终极表现为简单)。这也是在供应链管理中,核心企业从小采购向大采购转变的关键。

文 / 唐亮

【声明】本文由 思谋新闻组 发布,所涉及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若有侵权或违规信息,请联系我们处理。除非另有说明,可自由分享(转载)本文内容,但必须保持署名、涉及商业用途应获得原作者授权。
网址引用: 思谋新闻组. 企业中的大采购与小采购. 思谋网. https://www.scmor.com/view/1697.
(1)
思谋新闻组的头像思谋新闻组网站团队
上一篇2014年4月30日
下一篇 2014年5月16日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