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进口环节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
受全球疫情持续扩散的影响, 我国进口供应链面临瓶颈问题。 一方面, 疫情影响下, 进口原材料的安全受到威胁, 间接对企业产能恢复形成约束, 影响我国供应链的安全。 另一方面, 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对进口产生了冲击, 尤其是中美贸易摩擦长期性限制了国内高科技原料的进口, 部分发达国家受政治导向性因素作用也限制对中国的部分产品出口, 导致我国的部分产业链中断。
1. 国外企业产能间歇性停摆, 全球供应链持续紊乱
近期海外疫情持续恶化, 不仅导致外部需求的回落, 也造成了全球供应链梗阻, 对中国供应链造成显著的外部冲击。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我国人口红利和较为落后的生产力使得我国许多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需要进口原材料进行初加工, 或者成为进口材料、 组装原件的代工厂, 对于这些进口依赖的行业, 全球曼延的疫情带来的间歇性停工停产导致上游链条供给方面产生更大的不确定性, 相关企业停摆事件相继发生, 造成大批工人陷入失业恐慌。 特别是由于全球范围疫情曼延, 各国纷纷采取更加严厉的防疫措施, 产能的不稳定受供应链逐级放大的作用影响, 增加了中国进口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也造成了全球供应链的持续紊乱。 2020 年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 我国作为进口大国, 对于许多疫情严重国家的进口依赖度要远高于出口依赖度[12]。 更为严重的是, 许多进口依赖程度高的商品往往高附加值, 并且通常具备不可替代性强、 科技含量高等特点, 在缺乏足够储备的情况下, 供应链将面临供应链中断或产品涨价风险。
2. 疫情污染进口原材料的范围扩大, 影响进口供应链效率
北半球进入冬季以来, 我国对部分产品原材料的进口需求加大, 但由于气温降低导致各国疫情反复, 进口原材料特别是冷链食品核酸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13], 波及省份增多。 受疫情污染的产品范围不断扩大, 从海产品到各种水果以及畜禽肉类产品, 从冷链食品扩展到各种原材料。如表 1 所示, 根据公开资料统计, 仅 2021 年 1 月下半月就有 8 例原材料受疫情污染的事件发生, 受其影响, 我国各个口岸和港口对进口货物加大力度检测, 进口原材料在港等待时间明显增多, 全球疫情给我国进口原材料时效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3. 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 部分高科技产品供应链供给失衡
随着中美两国竞争加剧, 美国对我国相关产业尤其是高科技行业进行持续打压, 中美贸易摩擦巳经呈现出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特点, 美国进一步出台技术管制措施限制我国的高科技企业。为遏制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 美国巳先后对中兴、 华为等中国高科技公司进行 “制裁”, 并针对中国高科技产业、 研究机构制定出口管制实体清单。 除电子行业外, 汽车产业也受到了严重的波及, 全球半导体芯片供应出现供给失衡。 根据 Wind 的相关数据, 目前我国汽车行业中进口依赖十分严重, 车用芯片的自研率只占 10%, 90% 的芯片都必须从国外进口[14], 而芯片的短缺致使至少有 10 家跨国车企被迫减产停产。 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 美国发起贸易摩擦表面是经济发展冲突, 背后则具有明显的政治色彩, 核心目的是不仅打压我国的经济利益, 而且要维持其全球领导者的政治优势, 疫情暴发更加加剧了美国与中国的政治经济搏弈。 如表2所示, 近两年的中美摩擦事件巳日益升温。
(二) 出口环节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流行导致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发生改变。 因此, 国内企业受到国际市场需求动荡的影响, 部分行业订单骤增、 部分行业需求锐减, 这为我国出口环节带来了众多不稳定的因素。
1. 部分行业订单短期内暴增, 出口企业供应链面临多重风险
随着国外疫情的不断扩散, 不少欧美国家以及东南亚国家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疫情失控, 这也使得不少制造业和零售业受到严重影响。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先实现经济恢复性增长的国家, 由于有效的防控措施, 制造以及商业活动保持正常运行的状态。 因此, 我国在供应链稳定性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不少国外企业更愿意将生产与制造环节供应链转移到中国, 这导致我国部分行业的全球订单短期内暴增 (如图 2 所示), 在貌似利好局面的同时, 也为我国出口环节供应链带来了较大的多重风险。
以国内纺织行业为例, 2020 年前三季度进出口情况表明, 包括口罩在内的纺织品出口达8287.8 亿元, 增长 37.5%。 2020 年 4 月以来, 已经有大量的在印度生产的订单转移到我国, 国内纺织行业开始回升, 产量和销售量不断上涨。 除了纺织行业外, 受防疫需求和 “宅经济” 的影响, 国内灯具、 防疫用品、 电子产品等行业的出口额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如图 2 所示)。 虽然有海外订单的快速回流, 但是全球运力和生产力在短时间难以匹配, 这使得国内进出口供应链面临巨大风险。 这些订单多为 “紧急订单”, 我国企业在拿到大量转移订单后, 只能满负载运行, 口岸的压力也随之上升。 根据课题组在 2020 年 10 月对宁波口岸办的悯研, 运价上涨所带来的企业出口成本增加问题较为严重, 部分企业难以承压, 然而这并不是个案, 我国各大沿海港口也相继出现运价暴涨的情况[16], 这也较大影响了我国进出口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
2. 部分行业海外市场需求疲软, 出口供应链已长期受阻
疫情的肆虐使得全球范围内的工业制造业受到重创, 许多国家面临生产生活与商业活动停滞的局面。 虽然我国已经全面实现复工复产, 但境外疫情仍然得不到有效控制。 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 为了防止疫情影响扩大, 部分国家政府采用断航手段限制中国的出口, 或者采取一定的隔离措施, 主要通过政治博弈在全球获利, 提升全球政治影响力。 全球供应链断供、 居民居家隔离都大幅压缩了各国的生产能力, 从而 GDP 萎靡, 消费者倾向于大幅屯购生活必需品、 其他产品的消费能力大跌, 这直接导致海外市场部分行业需求疲软, 和国际运输通道不畅, 一系列因素导致了我国许多行业产能过剩, 出口受阻。 如表 3 所示。
从表 3 的数据可以看出部分行业海外市场需求疲软, 成品油、 稀土、 钢材等重点出口商品出口额均有明显的下降。 其中, 成品油在疫情期间同比下降高达 33.1%, 出口额最高的钢材也同比下降 14.8%, 疫情期间许多重要出口商品同时暴跌。 这是因为: 随着国外疫情蔓延, 生产降速导致国外市场需求疲软, 以原材料为出口主体的中国企业新订单不足, 导致我国相应企业的商品尤法销往海外, 形成积压。 有关数据显示, 我国制造业在 2020 年 12 月反映订单不足的企业比重巳达到 38.2%, 这说明市场需求恢复相对较慢, 不少出口导向行业仍然面临订单短缺、 出口受阻的困境。
(三) 港口集装箱资源短缺导致运价上涨, 削弱我国出口供应链竞争力
1. “一箱难求” 困境犹存, 进出口成本持续高涨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外贸正面临着 “一箱难求” 的困境。 集装箱变化研究机构(Container xChange) 跟踪全球主要港口的集装箱并公布了集装箱可用指数 (CAX), 当数据大于 0.5 时说明港口的集装箱有剩余, 而低于 0.5 时则说明港口集装箱有所不足[18]。 近几个月来中国各大港口 CAX 急剧下降, 上海港一度下降到 0.04, 创 20 年最低纪录, 2021 年 1 月集装箱可用指数有所回升, 20 英尺和 40 英尺干货箱指数分别提高到 0.34 和 0.37[19], 但仍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 这种供不应求的现象导致运价急剧上涨, 最高巳上涨了 6 倍。
在全球各大港口中, 我国上海港面临的问题颇为严峻。 集装箱短缺以及先报关再进港的模式等原因造成港口大拥堵, “落箱费” 暴涨 10 倍, 达 1500 元; 作为全球第一大集装箱港, 其庞大的需求导致集装箱短缺问题更为突出, 运价涨幅高于其他各大港口, 集装箱运价指数高居不下。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从 2020 年 1 月的 1000 点到 2021 年 1 月的 2750 点, 直接上涨超过170%。 截至 2021 年 2 月 5 日, 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巳达 2884.61, 比我国总体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高 824.35 点。 对此, 上海港采取了 “异地还箱” “异地提箱” 等措施加速集装箱周转, 但这些问题短期内还是尤法得到有效僻决。
当前, 我国港口的集装箱调度困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 我国出口量急剧增长, 集装箱数量一时尤法适应大量出口需求。 加上国内外的进出口需求失衡, 导致大量空箱尤法按期返回。 目前出口货运量远高于进口货运量, 而航运公司为了节省成本会避免空载, 因此导致大量空箱堆积海外[20]。 另一方面, 国外对接港口效率低下, 转运周期呈现明显增长。 加上疫情前期全球船公司大幅消减运力加剧目前的困境。 疫情发生后, 我国货运需求量急剧下降, 航运企业甚至出现了近 35 年最大的降幅[20], 全球集装箱运输行业的闲置运力破记录地超过了 11%[20], 中外航运企业为了稳定运价大幅削减运力、 退租船舶, 短期内运力尤法恢复, 因而尤法应对目前需求猛增的状况。
2. 部分班轮公司貌视市场规则, 垄断定价危及国家海运安全
疫情下航运市场乱象丛生, 部分国际班轮公司貌视市场规则, 乱涨价、 乱收费, 严重影响了国际供应链的运转, 2020 年全年出口企业所承担的租箱费共计暴涨了 150% 左右。 此外, 许多承运企业还会向托运人收取额外的码头拥挤附加费、 缺柜费等费用。 合计下来, 我国出口企业的海运费同比暴增了 50% 到 60% [20]。 沿海各个大港的运价指数的大幅上涨反映出运价疯长的程度,这种乱象已引起了行业组织和政府等多方关注。
3. 港口疫情管控压力推动港口成本上涨, 影响产品竞争力
港口作为进出口贸易的关键作业节点, 在国内外疫情管控压力增大的背景下, 港口卫生检疫工作导致港口成本上涨, 从而对我国产品竞争力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方面, 港口卫生检疫工作增加了港口的人力、 物力成本, 同时, 为了实现 “人机分离、 人货分离、 远程操控、 尤人堆场自动化作业”[21], 港口企业进行的自动化尤人码头等新基建改造也增加了成本。 此外, 疫情防控要求对货物信息进行更严格的记录, 因此数字化、 信息化改造也必不可少, 这些防控及升级改造成本将推动港口成本上涨, 并一定程度上转嫁给供应链, 导致产品成本上涨, 竞争力下降。另一方面, 疫情防控压力之下, 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势必下降, 时间成本大幅上涨, 对于一些对时间要求比较高的货物, 比如水果生鲜等, 时间成本的上涨对其竞争力的打击是巨大的。
4. 全球集装箱产能面临过剩的潜在危机
2020 年第三季度以来, 我国乃至全球都面临着集装箱极度短缺的困境, 目前集装箱市场供不应求, 大型集装箱租赁公司及集装箱制造商纷纷抓住商机, 不断扩大集装箱的产能。 虽然未来一段时间集装箱紧缺状况不会全面好转, 但是, 如果尤限地提升集装箱产能可能会造成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危机。 随着全球疫苗研发及接种进程的推进, 疫情将得到更好控制, 国际货物贸易将趋于正常化, 继一箱难求之后, 产能过剩将成为新的挑战[22]。
(一) 全球疫情的演变规律
根据彭博社的数据推算, 依照目前疫苗的接种速度, 全球至少需要 7.4 年才能完全恢复到疫情之前的状态[23]。 在长达 7.4 年的时间里, 中国要把握好 “十四五” 规划, 高度重视疫情的发展态势, 提前做好中长期的布局。 同时, 正如引言所述, 全球 2020—2021 年初疫情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 其规律可以总结为 “中国疫情暴发—全球暴发—中国稳定—全球稳定”。 由于全球疫情的演变规律和中国良好的应对疫情能力, 可以预见在短期内中国成为全球投资热点趋势不变, 中国积极吸引更多产业链聚集; 而长期来看, 全球疫情结束后, 部分行业供应链近岸外迁仍是大势所趋。
1. 短期内, 中国成为全球投资热点趋势不变, 中国积极吸引更多产业链聚集
中国在疫情期间, 采取了一系列精准的疫情应对措施, 积极研发疫苗, 对其他国家施以援手, 为遏制全球疫情进一步扩散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 我国经济在受到疫情冲击后做到了“稳中向好”, 目前正是吸引外商投资的大好时机, 因此短期内中国将继续成为全球的投资热点。
从内部来看, 2021 年是我国实施 “十四五” 规划的开局之年, 我国经济将进一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因此, 围绕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体系的建设也将陆续推进, 投资环境持续向好。 中国也将作为一个稳定的供应方, 在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供产品和原材料同时, 吸引更多的优质供应商加盟中国供应链, 推动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进一步整合与优化。
2. 从长期来看, 全球疫情结束后, 部分行业供应链近岸外迁仍是大势所趋
疫情暴发以来, 为了减少供应风险, 全球供应链链条不断缩短, 呈现出自有化发展和近岸采购的新趋势。 特别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RECP) 的实施, 以东盟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 将实现成员国之间的市场共享, 相互开放, 统一的规则体系有助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RECP 协定不仅有望加速中日韩 FTA 谈判、 推动共建 “一带一路”, 还将对中国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布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然而, 中国企业经营的高成本上涨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也会导致部分产业链外迁。 例如, 受劳动力供给因素的影响, 我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导致产品生产成本也不断提升, 产品国际竞争力逐渐下降, 一些企业将继续实施梯度转移策略, 可能把生产线迁移到一些劳动力成本更低的近岸国家或地区, 如东南亚和印度、 孟加拉国等国家。
(二) 提升进出口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政策建议
为提升进出口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我国需要从高端技术布局实现供应链技术可控, 从企业产能预测推动供应链产能可控, 从规范港口乱收费促进供应链价格可控, 从物流新技术应用提升供应链效率可控, 从集装箱资源整合促进供应链资源可控。
1. 加快高端产业供应链国内布局, 实现高端产业供应链技术自主可控
在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盛行、 中美贸易摩擦不断、 全球疫情尚未结束的形势下, 加速高端产业在国内布局, 完善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是促进我国供应链安全稳定的重点问题与核心任务。 首先, 加大研发的投入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补短板锻长板; 将 “卡脖子” 技术与产品列入国家重大研发和科技专项,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举全国之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推动国内产业链高端化, 形成国内制造业供应链新型比较优势。 同时, 大力推动先进智慧技术如区块链、 5G、 大数据、 人工智能、 云计算和物联网与供应链的融合发展, 实现新技术领域的弯道超车。 其次, 推动国际上游产业链的跨国公司来华投资, 并鼓励中国企业与其合作生产研发, 以 RCEP 自贸区成立为契机, 进一步扩大开放程度, 提升国内营商环境, 形成良性产业生态, 从而促进高端进口供应链加快在国内的布局, 提升我国上游产业的竞争优势。 最后, 推动新制造协同新服务、 新消费, 拓展制造业市场空间, 形成快速响应能力和大网络布局, 政府在培育市场空间时, 要注重通过产学研联动打造产业供应链协同机制、 稳定机制和应急机制[24]。
2. 加强中长期预测, 防范出口生产产能过剩, 实现供应链产能可控
我国在基本控制住疫情后加速推进复产复工[25], 外需逐渐向好支撑了我国出口在 2020 年下半年保持较高增速, 2020 年实现进出口贸易顺差 5350.3 亿美元[25], 创近 5 年来新高。 但与此同时, 国外疫情尚未稳定控制下形成的出口需求旺盛的现象并非长期可持续; 并且根据彭博社推算的 “全球需 7.4 年才能恢复疫情之前的常态” 来看, 未来疫情走势仍具较强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因此, 企业应做好对未来进出口供需产能走势的预测, 不能因满足国外临时大订单而盲目扩大生
产线; 同时, 政府应加强对疫情变化规律和国际经济形势的中长期判断, 坚持扩大内需政策, 及时制定外贸转内需的举措, 与企业协同谋划, 防止我国出口供应链产能过剩, 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3. 规制港口物流行业乱收费现象, 实现港口进出口供应链环节的价格可控
在集装箱供不应求的市场现状下, 各大班轮联合垄断, 运价暴涨、 乱收高额附加费的乱象巳严重影响了国际供应链的正常运转, 对此, 我国政府应高度重视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首先是高额附加费问题的规范。 班轮公司向交通运输部报备的运价不含附加费等费用, 而这部分不透明的附加费正是问题所在。 因此政府在对班轮行业的定价机制予以规范和完善的同时应该对高额附加费也加以调查和规范。 其次, 政府要创新政策措施, 督促班轮公司尽快恢复运力, 加快集装箱生产和调度, 尽快解决集装箱急缺问题。 最后, 政府应依据反垄断法对各班轮公司进行彻底排查, 同时加强对航运联盟的监管, 进一步细化垄断认定, 出台相关政策和意见, 规范企业行为, 防止垄断行为的发生, 从而尽早恢复正常市场秩序, 保证国际贸易顺利进行。
4. 以智慧物流新技术提升疫情管控效率, 实现港口进出口供应链的效率可控
目前全球疫情形势依旧严峻, 多地进口冷链防疫出现问题, 港口疫情防控压力增加, 这种情况下, 智慧物流是支撑港口防疫降本增效的有力支柱。 各大港口应进一步加快推进智慧港口建设, 推动人工智能、 边缘计算、 区块链、 5G、 北斗系统、 大数据、 尤人驾驶等前沿技术的建设与发展。 例如, 港口应该加快研制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一体化追溯系统以及进口货物外包装快速消杀设备, 对于大件、 小件以及特殊件等不同规格货物应分别研制定制化的消杀设备, 提升消杀效率。
5. 整合跨国船公司集装箱资源, 实现全球物流供应链的资源可控
虽然集装箱数量短期内难以实现快速扩容, 但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方法实现全球集装箱资源合理布局。 第一, 要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 对集装箱调度情况进行实时监测, 以做到全球运力合理投放布局以及调度, 缓解结构性短缺; 第二, 铁路与海运的集装箱需要更加紧密衔接, 在洲际层面让集装箱循环起来, 从而降低企业用箱成本和提升企业用箱效率; 第三, 要搭建畅通的信息系统, 丰富航线组合, 提高第三国运输比例, 提高集装箱的利用率和流转范围, 减少集装箱滞留时间。 第四, 作为最快实现复工复产的国家, 我国应借助当前进出口规模全球领先的有利契机, 推动马士基、 地中海航运等大型集装箱船公司总部在中国聚集, 实现国际班轮公司和中国航运市场的双赢。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 本文分析了基于进出口供应链的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提升问题。 与既有的文章侧重在全产业全过程的视角研究相比, 本文重点阐述了从进出口环节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方法。 本文分析了我国进出口供应链瓶颈问题, 发现在进口环节, 国外企业产能间歇性停摆、 全球供应链持续紊乱、 疫情污染进口原材料的范围扩大等因素影响了我国进口供应链效率, 加之中美贸易摩擦具有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 部分高科技产品供应链供给失衡; 在出口环节, 部分行业订单短期内暴增、 部分行业国外市场需求疲软, 港口集装箱资源短缺导致运价上涨等因素削弱了我国出口供应链竞争力。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总结了全球疫情的演变规律, 短期内, 中国成为全球投资热点趋势不变, 应积极吸引更多产业链聚集, 从长期来看, 全球疫情结束后, 部分行业供应链近岸外迁仍是大势所趋。 同时, 根据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内涵, 本文给出了提升供应链自主可控的政策建议。 具体来说, 为提升进出口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我国应抓住全球疫情结束前的重要窗口期, 通过高端技术布局实现供应链技术可控, 通过企业产能预测推动供应链产能可控, 通过规范港口乱收费促进供应链价格可控, 通过物流新技术应用提升供应链效率可控, 通过集装箱资源整合促进供应链资源可控。
本文虽然对供应链自主可控进行了尝试性的分析, 但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 对千供应链自主可控, 本文尚需结合行业数据开展更加系统的实证分析; 另外, 本文内容关注我国国情本身, 而较少考虑产业层面的国际整体情况, 这些都值得未来开展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黄汉权.多措并举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N].中国经济时报,2020-12-31(003).
[2]黄晶晶.新冠疫情影响下我国外贸进出口行业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展经济,2020(6):8-10.
[3]周强.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曼延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影响与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20(15):141-144.
[4]赵瑾.COVID-19大流行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与对策[J].国际贸易,2020(7):9-15.
[5]文建东,李思璇.新冠疫情与去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前景:镜鉴三次重大经济危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1):39-48,205.
[6]沈国兵,徐源哈.疫情全球曼延对我国进出口和全球产业链的冲击及应对举措[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4):75-90.
[7]宋华.新冠肺炎疫情对供应链弹性管理的启示[J].中国流通经济,2020,34(3):11-16.
[8]JAVAID M, HALEEM A, VAISHYA R, et al.Industry 4.0 technolog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fighting COVID-19 pandemic[J]. Diabetes & metabolic syndrome: clinical research & reviews, 2020,14(4):419-422.
[9]PAPADOPOULOS T, BALTAS K N, BALTA M E.The use of digital technologies by small and medium enter prises during COVID-19: implications for theory and practi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020,55:102192.
[10]程俊杰,闰东升.自主可控、产业识别与政策选择:区域情境下提升产业影响力、控制力的分析框架[J].学习与实践,2021(2):31-39.
[11]邱斌,唐保庆,孙少勤,等.要素禀赋、制度红利与新型出口比较优势[J].经济研究,2014,49(8):107-119.
[12]魏际刚,刘伟华.全球疫情冲击下中国供应链的危与机[EB/OL].(2020-04-03)[2021-02-0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2966127544470540&wfr=spider&for=pc.
[13]中国发展网.国家卫健委:进口冷链食品核酸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EB/OL].(2020-11-05) [2021-02-0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4322796861157400&wfr=spider&for=pc.
[14]佚名.芯片缺货车企停产,国产替代有心尤力[EB/OL].(2021-01-12).[2021-02-05]. https://www.sohu.com/a/443971997_465219.
[15]前瞻产业研究院.2020年中国对外贸易行业进出口现状与趋势分析 出口总值仍实现正增长[EB/OL]. (2020-10-26) [2021-02-05]. https://new.qq.com/omn/20201026/20201026A055CR00.html.
[16]互易科技.重磅!运价暴涨质疑回应来了!中国船东协会召集多家国际班轮公司开会[EB/OL].
(2021-01-08)[2021-02-05].https://www.sohu.com/a/443214426_100030096.
[17]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2020年12月全国出口重点商品量值表[EB/OL].(2021-01-14)
[2021-02-05].http://fxs.customs.gov.cn/customs/302249/zfxxgk/2799825/302274/302275/3511747/index.html.
[18]华瑞信息.外贸人渡劫:集装箱缺位难订全球海运价格暴涨4倍![EB/OL].(2020-12-16)
[2021-02-05].http://t.10jqka.com.cn/pid_143819029.shtml.
[19]海管家.集装箱短缺现象有望结束?[EB/OL].(2021-01-27)[2021-02-05]. https://new.qq.com/omn/20210127/20210127A0BPQR00.html.
[20]证券时报网张锐.进出口贸易集装箱超常短缺之痛[EB/OL].(2020-12-03)[2021-02-0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5014849084949900&wfr=spider&for=pc.
[21]佚名.新冠疫情下航运企业经营风险应对措施 全国中高风险地区[EB/OL].(2020-08-01)
[2021-02-05].https://www.520z-2.com/huati/1225326.html.
[22]第一财经.集装箱企业迎重磅红利扩大产能专家:谨防投资泡沫.[EB/OL].(2020-12-06)
[2021-02-05].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20-12-06/doc-iiznctke5083350.shtml.
[23]环球时报.全球还要多久才能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正常状态?预计7.4年![EB/OL].(2021-02-06)
[2021-02-05].https://mp.weixin.qq.com/s/dDxVMXPpjs46XXaXKnzepw.
[24]何黎明.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与现代化[J].供应链管理,2021,2(1):7-12.
[25]聂琳.2020年中国出口增长36,贸易顺差创5年新高[EB/OL].(2021-01-14) [2021-02-05]. http://sa.sogou.com/sgsearch/sgs_tc_news.php?req=DivTX1fe5eykoQy0CHjoRAuPgmqWEBOl1b1GmJ6am_g=&user_typ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