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文化策略

提升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文化策略

1 制定供应链文化的风险管理策略

首先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应当具备文化差异的风险意识,尤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家、跨民族供应链的日益增长,文化风险的防范意识显得日益重要。在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之初,不仅要求合作企业的"硬件"资源,而且还要注重其企业文化等"软件"条件,应当注意选择企业文化相匹配的合作企业。其次,核心企业应把文化风险纳入企业风险管理战略计划中,对于合作企业中不同的文化现状及其可能包含的风险,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为强化共同目标,进行供应链企业的跨文化培训,如为加强合作伙伴的民族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认识、了解,进行语言培训、文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的培训、跨文化沟通与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以及对合作伙伴的先进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的培训等。通过跨文化培训不仅可以防范文化风险,而且可以提高决策效率、促进信息沟通、增强供应链的凝聚力。

除了核心企业的主导,供应链文化的风险管理策略还需要成员企业积极有效地贯彻实施。当供应链内部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摩擦和冲突时,各节点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的决策者应当遵循供应链合作互利等价值理念,运用其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加强内部人员对供应链共同目标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供应链文化风险管理策略的实施应当遵循审时度势、灵活变通的方针,一方面,供应链节点企业在承认、重视彼此间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承接核心企业的企业文化对非核心企业的辐射作用和品牌效应;另一方面,供应链节点企业也应当保持原有的文化特色,通过不同的企业文化理念相互渗透,最终逐步形成各节点企业都认同的并且具有特色的供应链文化。

2 建立有效的文化沟通协调机制

建立供应链良好的相互信任机制是形成有效的文化沟通协调机制的基础。信任关系的构筑将有助于形成供应链成员间有效的合作关系,这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其过程由信任关系的形成、信任关系的发展及信任关系的维护等三个阶段构成。在这三个阶段中,信任关系是供应链成员企业相互诱导的过程,而行为的连续性决定了过去的行为对现在及将来的行为存在着重要的影响,行为人以往所获得的经验是现在与将来的信任关系构筑的基础,因此只有一个长期持续、相互诱导的关系才能进一步转化为良性循环的信任关系。当合作关系至少为各方带来预期的利益时,相互信任的关系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得以强化。如果说在供应链组建初期,由于对成员企业的信息掌控不足,企业间的相互猜忌、试探等行为无法避免,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合作伙伴根据所观察到的各方在实际中的表现与所期望的行为结果进行比较,不断调整供应链成员候选企业的名单,并沉淀出"互生好感"的企业名单。同时好感的维系需要合作双方在信任关系的发展阶段持续地致力于沟通的改善,以便于双方关系的磨合。双方的政策制定者在战略上的一致固然重要,企业管理层在生产、计划、物流等职能上的相互磨合也奠定了信任关系的基础,如果企业能够使双方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关系发展为一定程度的私人关系,将可能大为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沟通能力,其结果必然会减少企业间的摩擦而提高相互信任的程度。

其次,建立有效的文化沟通协调机制需要解决其中的技术问题,包括技术设备设施的配置、技术手段的学习掌握、技术手段的开发利用等,譬如在供应链联盟内建立统一的基于电子商务的信息平台,促进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信息沟通。其次,通过标准化的建立亦可以有效促进供应链节点企业间的沟通与协调,如信息系统的代码、文件格式、接口标准,以及工作操作规程标准等的建立,将有助于跨产业、跨企业和跨部门的信息系统的有效整合,这将可以提高整个供应链的信息沟通协调效率。

3 建立供应链文化管理的评估体系

核心企业在供应链中拥有最稀缺的资源,因此在制定供应链发展战略时,有能力进行供应链文化合作的评价与考核,并建立一个系统的综合绩效评估体系。结合供应链节点企业的生产运营能力等各方面资源,核心企业可依据这一综合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节点企业定期加以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对节点企业的文化合作进行激励强化。激励的强化模式既可以是正激励,也可以是负激励。激励的具体模式有价格激励、订单激励、商誉激励、信息激励、淘汰激励、新产品/新技术的共同开发、组织激励等,这其中的正激励机制将为供应链信任关系的建立打下基础,同时其中的负激励机制将通过加大欺骗成本,来惩治不合作、违约行为。

供应链文化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筑应遵循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独立性原则、沟通平台、文化整合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这三大指标可以较完善地衡量供应链文化管理的综合水平。畅通的沟通平台有利于供应链成员增进了解和消除误会,形成共享的价值观,因此是塑造供应链文化的基础。沟通平台具体包括计算机联网率、沟通规则制定情况、突发事件解决速度等。其次,文化整合能力这一指标,对于促进供应链的一体化和形成供应链的合作型文化非常重要,因此是供应链文化管理的关键职能,譬如价值观认同度、战略协同性、行动配合度、链上满意度等可以较好地评价供应链节点企业的文化整合能力。而文化适应能力这一指标,是供应链文化对外部环境适应能力的衡量。由于供应链最终需要面对的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这也是供应链产生的根源,供应链拥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创新意识和顾客意识,才能对外部环境作出快速反应。一般而言,文化适应能力指标由价值观的先进性、学习意识、创新意识、顾客意识等构成。

4 在供应链文化管理中增强创新意识

供应链的创新意识是供应链的核心能力,它既是供应链管理的手段,也是供应链管理的目的。供应链作为特定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所形成的文化必然受其背景的影响。此外,供应链本身也是市场竞争的产物,为了适应竞争的需要,自身也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包括它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等。基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和难以预测性,供应链文化在整体上必然呈现动态性,因此,供应链必须根据外部环境变化进行动态调整,这一动态调整过程就催生供应链的创新意识。

在供应链管理中,各节点企业应当充分利用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善于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发现机遇。只有那些秉承供应链文化开放性与柔性的节点企业,才能克服供应链中的多元文化和文化差异带来的阻碍,并不断发挥文化差异所兼具的优势与潜能,将会使供应链整体及其各节点企业更富有创新意识。譬如,对于产业差异较大的物流业与金融业在供应链中的融合,这一创新将会大力促进跨文化供应链的发展机制,在物流企业的运营过程中,通过金融产品有效地组织和调剂物流领域中货币资金,为企业提高物流服务的增值性以及提升企业的经营利润。

【声明】本文由 思谋案例组 发布,所涉及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若有侵权或违规信息,请联系我们处理。除非另有说明,可自由分享(转载)本文内容,但必须保持署名、涉及商业用途应获得原作者授权。
网址引用: 思谋案例组. 提升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文化策略. 思谋网. https://www.scmor.com/view/1369.
(0)
思谋案例组的头像思谋案例组网站团队
上一篇2013年11月9日
下一篇 2013年11月10日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