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定制供应链及其研究总体情况

大规模定制的付诸实施有赖于高效的供应链管理,把大规模定制和供应链管理结合起来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根据大规模定制的特性,设计优化运作企业的供应链,更能促进大规模定制的实现。近年来,对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研究文献不断增多,本文对该主题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了目前研究的热点及局限性,展望了未来发展趋势,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一、大规模定制供应链及其研究总体情况

大规模定制的供应链是以实施大规模定制生产和服务的企业为核心,结合上下游如供应商、运输商、零售商和顾客等的网络体系,是以满足客户多样性需求为主,并受客户影响的执行链过程,是预测驱动和需求驱动整合的供应链网络。1993年派恩(Pine)对大规模定制进行系统论述时已涉及到与供应链管理相结合的思想,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这种思想逐渐活跃。

本文对近十年以来的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研究文献进行了不完全统计,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从1993年至2010年主题为"大规模定制供应链"共收录了357条信息,其中核心期刊的论文有109篇。而工程索引核心(EI Compendex)数据库中共有主题为"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论文178条记录。运用主题分析(Subject Analysis)方法,选取EI及中国知网对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文献进行统计,得到表1所示数据。

从表1可以看出,国内外在2000年之前对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研究不是很多,2000年以后则不断增多,这说明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管理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企业及学者的重视。

2.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运作优化

对于大规模定制供应链运作的优化思路,多数学者围绕生产二维结构中的对象维,即产品配制或称为产品设计过程展开,如巴特等。我国学者祁国宁、顾新建、李仁旺提出从生产的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系统优化。其中,时间维的优化关键是有效推迟客户订单分离点(Customer Order Decoupling Point,CODP),空间维优化的关键则是有效扩大相似零件、部件和产品的优化范围,以充分利用相似性。此外,从减少定制量出发建立时、空优化模型的成果还有我国学者徐福缘等。祁国宁、顾新建提出了一种大规模定制二维(产品维和过程维)优化模型,以定制量最少为优化目标,并将产品维的优化分为深度优化和宽度优化,将过程维的优化分为客户订单分离点后移和减少各环节的定制比例。上述研究成果奠定了大规模定制供应链模式运作优化的基本思路。

3.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延迟策略

大规模定制供应链优化普遍接受的是延迟策略(Postponement),延迟制造是1950年奥尔德森(Alderson)提出的概念,而夏皮罗(Shapiro)则从物流视角对延迟策略定位进行了理论研究,并确立了供应链与延迟策略的相关性。大规模定制提出以后,很多学者就把延迟策略应用于大规模定制。瓦内·霍克(Van Hoek)认为延迟策略是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重要特征。邵晓峰等从大规模定制角度建立具有多个产品区分点的集中型与分散型延迟决策分析模型,分析延迟策略对供应链库存的影响,认为并非区分点越向后推迟越好,并确定了在后一区分点采取延迟策略优于前一区分点的条件。龚本刚等认为延迟策略是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的有效途径。王海军、马士华等认为,延迟策略是将部分供应链活动安排在接到客户订单之后,企业根据客户偏好组织最后的生产活动。这样,可以避免根据市场预测组织生产引起的成品库存积压;康凯等人认为,延迟策略是指延迟价值链上一些活动的运行直至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减少到一定水平;李(Li)等人把延迟策略作为供应链的5大主要管理活动之一,认为它直接影响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竞争优势和组织绩效。孙先锦认为大规模定制生产系统的延迟策略是指制造过程中的定制点延迟,即将定制工艺尽可能地向制造过程的终点移动。罗建强等从延迟策略的概念、分类、延迟策略在大规模定制中实现的相关问题、实际应用等进行了综述。

4.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计划调度

目前对于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生产计划研究,主要是根据客户订单分离点的位置,把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生产计划分为两阶段生产:客户订单分离点前的预测生产和客户订单分离点后的按订单生产,如于萍、季建华等。孙靖、林杰提出了适用于信息不完全共享环境下的大规模定制供应链动态协作调度模型。梁樑、王志强等结合按订单装配(Assemble to Order,ATO)的供应链运作特点,建立了以供应链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供应链整体设计集成模型,该模型同时协调战略层和运作层的生产计划。我国学者姚建明对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计划调度研究较深入,在对大规模定制模式下供应链调度的基本运作特征描述及界定基础上,分析了调度过程中主导矛盾的缓解思路,并通过将该思路引入动态调度的运作过程,分析了大规模定制模式下的供应链动态调度机理。

5.客户订单分离点与大规模定制供应链

客户订单分离点是供应链上顾客定制活动开始的点,它决定着特定的顾客定制在产品供应链中的战略位置,代表了企业生产定制化的嵌入程度。客户订单分离点的定位和移动,对于企业生产模式的选择以及供应链绩效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我国学者祁国宁等认为客户订单分离点是企业生产活动中由基于预测的库存生产转向响应客户需求的定制生产的转换点。约阿基姆·威克纳(Joakim Wikner)从集成生产和设计两个维度,把客户订单分离点看作是一个连续的方式,认为客户订单分离点是提高企业的响应能力及顾客的满意度的要素。

早在1984年,沙曼(Sharman)就将客户订单分离点引入供应链管理中。1990年,奥哈格尔(Olhager)等讨论了与客户订单分离点相关的推拉式系统的应用,认为拉动式系统适用于客户订单分离点的上游,而推动式适用于客户订单分离点的下游等。1992年,贝瑞(Berry)和西尔(Hill)提出,客户订单分离点的选择可以作为区分按库存生产MTS(Make to Stock)、按订单装配以及按订单生产MTO(Make to Order)、按订单设计ETO(Engineer to Order)生产模式的主要方法;福尔曼(Vollmann)等进一步对该观点进行了深入研究。索斯藤·布勒克尔(Thorsten Blecker)和阿卜杜勒卡菲(Nizar Abdelkafi)强调了大规模定制系统的复杂性,从客户订单分离点角度对大规模定制生产系统进行了分析,并分析大规模定制系统功能与设计参数。思·孔杜(S.Kundu)等根据客户订单分离点的不同位置划分为按销售设计ETS(Engineer to Sale)、按销售采购PTS(Procure to Sale)、按销售生产MTS(Make to Sale)、按销售装配ATS(Assemble to Sale)、按销售存货STS(Stock to Sale)、按订单存货STO(Stock to Order)、按订单装配、按订单生产。祁国宁、顾新建等认为大规模定制的基本思想就是将客户订单分离点尽可能向供应链的下游移动,减少由于客户订单中的特殊需求而在研发、设计、制造及装配环节中增加的各种费用和时间。

在客户订单分离点与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关系研究中,也有少数学者关注大规模定制供应链中客户订单分离点的多样性问题。林杰认为大规模定制供应链中的客户订单分离点是动态变化的,并建立了大规模定制供应链信息系统。维尔唐(C.N.Verdouw)等提出了需求驱动的多客户订单分离点的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网络模型,并用奶制品行业说明供应链网络中存在有多个客户订单分离点。孙(X.Y.Sun)等提出了多客户订单分离点在产品复杂的大规模定制供应链供应过程中存在。王玉、林杰等对多客户订单分离点的大规模定制供应链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大规模定制供应链运作的局限性

大规模定制是大规模生产与定制生产的结合体,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以大规模生产的效率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化定制需求。显然,这里存在客户个性化需求和交货期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诸多学者就该矛盾的合理解决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传统大规模定制供应链运作仍然存在如下的局限性。

1.没有区别对待定制客户

大规模定制生产模式实际上是让用户忍受一定的交货等待时间,从而得到个性化服务,且不论用户的定制特性是否具有大众化(定制化产品属性选择相似的客户群体)具有相同的交货期,这使得喜欢大众化产品的用户满意度下降。

2.不能实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定制

目前,传统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系统中的客户订单分离点在设计中是单个的。为了使用户有尽量短的交货等待时间,客户订单分离点尽量后移,靠近用户。这样在很多情况下,供用户选择的个性化产品范围就减少了。而想让用户有较大的个性化选择范围,客户订单分离点必将向前移动,远离用户,这样一来,必然需要较长的交货期。目前的大规模定制系统中的优化生产策略,一种是延迟策略,使个性化生产尽量后移;另一种是均衡策略,即均衡个性化定制范围、用户可忍受的交货等待期、产品的特性和模块标准化程度、企业的管理能力等情况,来确定客户订单分离点的最优位置。但无论是延迟策略,还是均衡策略,在该大规模定制系统中都只存在一个客户订单分离点。因此,在传统单个客户订单分离点的大规模定制供应链下,大规模定制不能实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定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3.延迟策略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交货期,但降低了定制产品的多样性

延迟策略是目前大规模定制企业广泛运用的优化模式,该策略发挥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减少和优化定制量方面,核心是延迟客户订单分离点。然而,优化的结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前了交货期,但却降低了定制产品或服务类型的多样化程度,最终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客户满意水平的提升。

4.定制深度与交货期之间的矛盾突出

理想中的大规模定制是根据每一位客户的特殊需求,以大规模生产的效益提供定制产品的生产方式。然而在实践中,并非所有的生产环节都是按客户的定制化需求进行的,通常客户订单分离点位置的确定也就决定了该企业的定制程度和客户定制可选范围。虽然很多学者和企业都致力于在低成本、快速交货的基础上提高定制深度,实现不同程度的定制,并给出了一些优化的模型,但是从全局的观念来看,只要一个企业确定了供应链中客户订单分离点,企业能够满足的客户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程度也就确定了。无论怎样移动客户订单分离点,个性化需求和交货期总有一方要作出"牺牲"。而且,该矛盾在客户的高度个性化需求水平与快速交货情况下,显得尤为突出,这限制了大规模定制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5.市场细分和目标客户群范围的局限性

与大规模生产模式相比,大规模定制虽然增加了对差异化产品需求的一部分客户,细化了客户群,但是这类客户群的范围还是有限的,无法把产品渗透到更多细分的市场里。而追随包括价格和客户等待时间等参数、具有多样化需求的细分市场并尽量满足这些细分市场中不断变化的需求,是大规模定制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四、研究展望

应该说,面向大规模定制的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仅仅只是开始,未来还有很多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领域。

1.深化大规模定制供应链模式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企业在采纳大规模定制模式后,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定制程度,实现不同程度的定制,在保持低成本生产的同时,能快速反应客户的需求,缩短交货期。大规模定制企业只有在对客户需求进一步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持续创新和不断改进,丰富产品的多样化和定制化,并通过对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定制组合进行生产,来不断满足客户日益增加的个性化需求,优化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响应速度,才能不断提升企业在动态变化市场环境中的核心竞争力,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2.基于多个客户订单分离点的大规模定制供应链设计

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由于客户对产品提出多种个性化的要求,使生产的很多阶段都可能存在定制环节,就会存在多个客户订单分离点。很多公司经常不只一个客户订单分离点,例如波音公司就有3个客户订单分离点。但到现在为止,对于客户订单分离点的多样性问题关注的相当少,尚处于初步探讨阶段,这必将成为未来研究的趋势之一。

3.云计算技术在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应用研究

近两年来,一种新的服务化计算模式——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正在兴起,云计算技术为各行业都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它的应用将为众多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技术基础和服务模式。而供应链的一些新理念也开始涌现,出现了智能供应链(Smarter Supply Chain)、供应链即服务(Supply Chain as Service)、云服务供应链(Cloud Service Supply Chain)等提法。由此可见,将云计算应用于大规模定制供应链中,提供更高效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已不仅仅是一种设想,而是一种趋势。

4.大规模定制供应链运作的具体策略研究

如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供应商应如何进行选择和评价,如何结合大规模定制生产的特点进行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关系维护,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利益分配机制等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5.实证研究

国内外已经存在一些针对大规模定制供应链的案例研究,但是实证研究仍很缺乏,而结合中国的国情开展相应的研究更显得十分必要。

【声明】本文由 思谋案例组 发布,所涉及言论仅代表作者观点,若有侵权或违规信息,请联系我们处理。除非另有说明,可自由分享(转载)本文内容,但必须保持署名、涉及商业用途应获得原作者授权。
网址引用: 思谋案例组. 大规模定制供应链及其研究总体情况. 思谋网. https://www.scmor.com/view/1277.
(0)
思谋案例组的头像思谋案例组网站团队
上一篇2013年11月1日
下一篇 2013年11月1日

相关阅读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